2017年湖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基本情绪
【答案】基本情绪(basicemotion )或初级情绪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并且具有特定的生理模式和相应的表情。在任何地方,悲伤都与丧失的知觉相关,恐惧都与受到惊吓和身体受到伤害的知觉相关,生气都与侮辱或不公平的知觉相关。与基本情绪相对的是复合情绪或次级情绪,它包括情绪的各种变化及混合情绪,随着个体认知的成熟而逐渐发展,并随着文化的不同而变化。克雷奇把快乐、悲哀、愤怒和恐惧看作四种基本情绪; 谢弗等学者认为情绪有六种基本类别,它们分别是爱、喜悦、惊奇、愤怒、悲伤和恐惧。孟昭兰认为人类婴儿有六种基本情绪:快乐、兴趣、厌恶、恐惧、痛苦(悲伤)和愤怒。
2. 教学监控能力
【答案】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中的高级形式,指教师为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是可以提高的,它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三个特点:从他控到自控:敏感性逐渐增强:迁移性逐渐提高。
3. 概念
【答案】概念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如花、草、树木、国家、人民等都是概念。事物的本质特征是决定事物的性质,并使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每一个概念都包括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是指概念的质,即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外延是指概念的量,即概念的范围。概念具有不同的等级和层次。概念是用词来表达、巩固和记载的,概念的形成也是借助于词和句子来实现的。词的意义不断充实的过程,也是概念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过程。
4. 最近发展区
【答案】最近发展区是维果茨基关于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己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己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 _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即通过教学获得的潜力。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5. 表象
【答案】表象是基于知觉在头脑内形成的感性形象。包括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前者指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该事物的形象。后者指对知觉形象或记忆表象进行一定的
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形象。表象具有直观性,但小如知觉映象鲜明、完整和稳定。具有一定的概括性,是从感知过渡到思维的中间环节。根据表象形成时其主导的感觉通道不同. 可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嗅觉表象、味觉表象、触觉表象等。在心理学发展的早期,主要是对表象的某些力一面进行定量评定,如测量人的表象的鲜明性、表象的性别和年龄差异等。在行为主义统治时期,表象的研究趋于停顿。现代认知心理学崛起后,表象的研究得到迅速发展。大部分研究着眼于信息的表征,如美国认知心理学家谢泼德及其同事关于心理旋转的研究;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科斯林关于心理扫描的研究等。
二、简答题
6. 试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1)定义
①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它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②知觉可以被看作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比如,我们看到一个苹果,知道它的颜色是红色,就属于感觉,而由对形状、颜色、气味等多种属性的知道它是一个苹果就属于知觉。
(2)二者的联系
①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而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②对某个物体感觉到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而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③对某个物体感觉到的个别属性越丰富、越精确,对该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越正确。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都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客观事物的,感觉只是作为知觉的组成成分而存在于知觉之中,很少有孤立的感觉存在。
(3)二者的区别
①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相同的客观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
②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属性、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
③从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来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则比感觉要复杂,它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对复杂刺激或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
7. 什么是需要? 需要有哪些分类? 需要有哪些主要学说? 其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答案】(1)定义: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2)需要的种类
①人类的需要按照需要起源的角度,可以划分为生物需要和社会需要。
a. 生物需要。生物需要是指保持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需要。生物需要义称为生理
性需要、原发性需要,这种需要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
b. 社会需要。社会需要是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需要。在社会生活中,除了生物需要外,人还需要劳动、交往、求知、获得成就、做出奉献等,这些都是社会需要。社会要求为个体或群体所必须时,社会要求就内化为个体或群体的社会需要。
②人类的需要按照所指向的对象不同,可以划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a. 物质需要是指对维持个体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所需物质产品的需要。
b. 精神需要就是个体参与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它包括对交往的需要、认识的需要、审美的需要、道德的需要、创造的需要等。
(3)需要有以下的学说:
①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动机理论是以他对人类需要的理解为依据的。他把人类的需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需要; 另一类是成长性需要,这类需要不受本能所支配,不受人的直接欲望所左右,以发挥自我潜能为动力,包括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具有层次性,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的需要; 只有所有的需要相继满足后,才会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
②默里的需要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默瑞把需要看作个性的中心概念,并用来说明个性的动力结构规律。默里把需要定义为:用以代表脑区力量的构造物,这种力量引起一系列行为的反应,使原有的紧张情绪解除,具有定向目的性。默里对人类的需要提出了多种分类。他指出,最方便的是把需要划分为两类:
a. 基本需要。又称身体能量需要,它涉及生理的满足,如对空气、水、食物、性等的需要。 b. 次级需要。又称心理能量的需要,它涉及精神或情绪的满足,如对成就、交往等需要。 ③勒温的需要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假定个人与环境之间有一定的平衡状态,如果这种平稳状态遭到破坏,就会引起一种紧张(需要或动机),这种紧张状态就会导致力图恢复平衡的移动。需要是行为的动力,需要引起活动,以期使需要得到满足。
在需要分类力面,勒温把需要分为两种:需要和准需要。需要是指客观的生理需要; 准需要是指在心理环境中对心理事件起实际影响的需要。
④奥德费的ERG 理论
奥德费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间将需要划分为三个层次:生存需要、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去三种需要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简称ERG 理论。
⑤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根据不同需要的满足对人的情感效应不同这一标志,把人的需要分为两人类。第一类需要,如不满足会引起不满意,但满足也只能避免不满意。第二类需要,如不满足只会没有满意感,但满足则可令人满意,从而产生激励作用。
⑥麦克兰德的需要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