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教师的威信

【答案】教师威信指教师个人或组织改变、控制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力。分为以下两个方面:教师的职权威信和教师的人格威信。教师的职权威信指伴随其地位、职权而来的威信。社会心理学家沃勒指出,教师受组织委派,具有法定职权的影响力。如按照国家的教育法规、教育方针、教学计划等组织教学和教育下作。教师的人格威信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个性品质,包括政治、思想、道德、需要、动机、目标、个性、气质、活动效率及其相应的能力和知识、行为方式等。

2. 二因素说

【答案】二因素说是智力结构理论之一。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用因素分析法对当时各种智力测验材料进行了分析,提出智力二因素说。认为智力是由一般因素(g )和特殊因素(s )构成,完成任何一种作业都必须依靠这两种因素。一般因素是智力的首要因素,它代表个人的普通能力,是一切智力活动的主体; 特殊因素代表个人的特殊能力,只和少数活动有关。各种智力测验就是通过广泛取样而求出一般因素。它对理解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区别,制定测验这些能力的手段奠定了理论和实验基础。但不足之处在于他把这两个因素对立起来。

3. 诱因理论

【答案】诱因理论是动机理论中的一种。由于驱力理论强调个体的活动来自内在的动力,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作用,人们针对这种缺陷提出了诱因理论。诱因是指能激起有机体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可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诱因具有唤醒有机体并指导行为朝向的作用。诱因是个体行为的一种能源,是由外在目标所激发的,只有当它变成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并有持久的推动力。

4. 动机

【答案】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动机必须有目标,目标指引个体行为的方向,并且提供原动力。动机要求活动,有生理和心理的活动。动机由内驱力和秀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功能。

5. 语言理解

【答案】语言理解是指人们借助于听觉或视觉的材料,在头脑中建构意义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理解语言一般分为互相联系的三个阶段:知觉阶段、解析阶段和应用阶段。知觉阶段是人

们通过视觉或听觉接受语言刺激,并对这些材料进行初步的加工。解析阶段是将语言材料中的单词转化为它们所代表的意义,这是语言理解的一个最重要的阶段。语言理解还表现在对言语刺激作出某种特定的反应,这是语言理解的应用阶段。正确的应用表明着理解,而错误的应用说明理解得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理解语言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建造意义的过程。语言接受者在头脑中想象语言所描述的情境,通过期待、推理的活动去揭示语言的意义。理解语言依赖于人们己有的知识和经验。人们的知识经验不同,对同一语言材料的理解也会有很大的差别。

二、简答题

6. 自陈式人格测验和投射测验各有}I一么优缺点?

【答案】(1)自陈式测验的评价:

①优点:自陈式测验的施测过程和记分都较简单而客观,使用方便而经济,并可利用电脑来施测、记分和解释。

②缺点:受测者可能会受到自己或社会期望的影响,按照自己或社会认为好的标准来回答,而不是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而且受测者的回答依赖于他自己的意识,而人格有很多当事人自己不能觉察到的方面,自陈式测验就难以反映出来。

(2)投射测验的评价:

①优点:投射测验是有用的,只是应该将投射测验与个人生活史、其他测验的数据和行为观察联系起来解释。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往往使用投射测验对被试的人格做出尝试性的解释,然后根据其他资料来决定接受还是抛弃这种解释。

②缺点:投射测验虽然有很详尽的评分手册,并且由专业人员来施测和解释,但评分仍然带有相当的主观性或直觉性,有关投射测验的信度和效度的研究结果还是不太令人满意。即便是两位专业人士也会对同一测验做出不同的判断。

7. 结合生活实例分析印象形成中的心理效应。

【答案】(1)印象形成中主要心理效应包括:

①首因效应。是指第一印象在人际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会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和总体印象的形成产生强烈影响。

②近因效应。是指新近印象会对先前信息的解释和总体印象的形成产生强烈影响。

③晕轮效应。是指对一个人的某一属性的评价扩散到其他属性的现象。

④指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刻板印象会使人们有意无意地对他人做类化认知,从而对总体印象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

(2)以晕轮效应为例。人们常用“情人眼里出西施”来调侃这样一种现象,即当一个男子沉醉于热恋中时,在他心里,自己所钟情的女子就是天下最完美的人。此现象在社会心理学里就叫做“晕轮效应”或“光环效应”,指当人们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评价之后,还会把这种评价推及扩展对该人其他特征的认知上去。也就是,如果一个人的某方面被认为是“好”的,这个“好”就会像一个光环笼罩这个人的一切; 如果一个人被认为是“坏”的,这个“坏”同样会

像一个光环笼罩这个人的一切。即一好百美,一坏百丑。

8. “人格”的定义中应包含哪些基本含义?

【答案】: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这一界定包含以下五层含义:

(1)人格是指一个人外在的行为模式,即个人与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的互动方式。换言之:个人在各种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贯的行为方式、个人适应环境的习惯系统、个人的生活风格、个人的生活方式、个人与他人互动的方式、个人实现其社会角色的方式、个人做任何事的共同方式等等。

(2)人格是指一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包括:①稳定的动机,如经常起作用的亲和动机和成就动机; ②习惯性的情感体验方式和思维方式,如习惯于从积极还是消极的方面获得、加工信息并

做出反应; ③稳定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等,正是一个人内部的动力组织决定了其外在的行为模式。

(3)人格就是这样一种蕴蓄于中、形诸于外的统一体,这种统一体往往由一些特质所构成,如内外向性, 独立性、自信心等。当然,表里不一的情况也是常见的,如一个对人怀有敌意的人可能看起来对人特别友好。但这种经常性的表里不一本身也是一种统一体,即一种人格特质。

(4)动力组织与行为模式的统一体意味着人格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和独特性等特点。

(5)人格既是各种交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各种交互作用的过程。各种交互作用,包括身体与心理(身心)之间、心理与环境(特别是社会文化)之间、天性与教养之间、成熟与学习之间、思想一感情一行为之间、过去一现在一未来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

9. 简述感觉的测量。

【答案】感觉的测量是说明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过程,包括感觉阈限的测量与阈上感觉的测量。

(1)感觉阈限的测量

感觉阂限是感觉的测量指标,表不了感受性的大小。感受性是感觉器官的感受能力,包括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感觉阂限包括绝对感觉阂限和差别感觉阈限。感受性越大,感觉阈限越小。

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研究中创造了三种感觉测量方法,它们分别是: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这三种方法虽然关注的只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一一感觉,但它们第一次将人类的心理现象量化地表达出来,使人们有可能对人类心理进行实验研究。

①最小可觉差法(或最小差异法)是测量阑限的直接方法。它的特点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一转换点或阂限的位置。

②恒定刺激法又称正误法,是心理物理学中最准确、应用最广的方法。具体做法:主试从预备实验中选出少数刺激,一般是5~7个,这几个刺激值在整个测定过程中是固定不变的。选定的每种刺激要向被试呈现多次,一般每种刺激呈现50~200次。刺激呈现的次序事先经随机安排,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