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端平入洛

【答案】端平入洛是端平元年(1234年)宋蒙两军在洛阳发生的军事冲突。1234年,宋蒙联合灭金后,宋廷出兵北上,目的是收复东京开封府(今属河南)、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南

,然后据河而守。赵葵、全子才奉命率军北进,至西京洛阳,所复州郡皆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为空城,粮饷不济,蒙古军乘势反攻,赵葵、全子才无功而还,史称端平入洛。它激化了宋与蒙古的矛盾,给蒙古大举进攻南宋提供了借口,从此长达45年之久的宋、蒙战争拉开了序幕。

2. 三法司

,专门审理重大案【答案】三法司是指中国旧制三个司法机关的合称,出自《商君书•定分》

件。汉代以廷尉、御史中丞和司隶校尉三个司法机关的会议,称三法司。重大案件皆由三个机关共同审理。明清两代以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为三法司,遇有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审,又称“三司会审”。刑部主审理、都察院主纠察、大理寺主驳正,这是明代重要的司法审判和监察制度。刑部属六部之一,掌天下刑名、关禁之政令。大理寺是复审平反刑狱的机构,明代沿袭旧称,仍设大理寺卿一人,下设左、右二寺。虽刑部、都察院审理,审查过的案件均应由大理寺复查、驳正。三法司并行体现了明代司法的慎性原则,防止司法监察权过于集中,滥用职权。

3. 禅让制

【答案】禅让制是指我国古代氏族公社部落联盟最高首领更替与继承的一种制度。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在尧舜时期实行。尧虽有子丹朱,却不把联盟首领之位传子,而是在民间选择继承人。舜因德行杰出受到推举,摄行政务。在长期考察之后,尧终将首长之位禅让给舜。舜到晚年也同样禅位给治水有功的禹。同时尧、舜禅让时都要经过“四岳十二牧”的同意,实际上“四岳十二牧”就是联盟议事会成员,他们有权推选军事首长。禅让制实际上是以传贤为宗旨的民主选举首领制度。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4. 奴儿干都司

【答案】奴儿干都司是指明朝前期在东北地区设立的地方军政机构。全称为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永乐七年置,治所在黑龙江下游东岸特林,有卫、所四百余,屯驻军队,为当地军政机构。辖区东至海,东北包括库页岛,西至斡难河,南接图们江,北抵外兴安岭。永乐十一年与宣宗宣德八年曾两次在特林修建永宁寺,并立有两碑。于宣德九年正式废弃。

5. 九品中正

【答案】九品中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又称九品官人法,魏文帝曹巫为了拉拢士族,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延康元年(220年)命其制定,至西晋渐趋完各,南北朝时有所变化。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的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这种选官制度,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建立之初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同时它的推行也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

6. 商鞅变法

【答案】商鞅变法是指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进行的改革。分两次进行,公元前356年,商鞅进行第一次变法,内容包括:①颁发法律,制定连坐法,轻罪用重刑; ②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③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公元前350年,进行第二次变法,内容包括:①废除贵族的井田制; ②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 ③迁都咸阳,修建宫殿; ④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此次变法是中国战国时期各国改革中最彻底的一次改革,它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统一六国准各了物质和社会条件。

7. 全真教

【答案】全真教又称全真道、全真派是指金元时期盛行的道教新宗派。大定七年由王喆创立。该派汲取儒、释部分思想,声称三教同流,主张三教合一。以《道德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孝经》为主要经典,教人“孝谨纯一”和“正心诚意,少思寡欲”。教义宣扬除情去欲,以柔弱为本,以清静为基,反对烧铅炼丹,提倡静坐苦修,以得道成仙。金末,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更

,是研究中西因随同成吉思汗西征,而使全真派在元朝得以壮大。李志常所著《长春真人西游记》

交通史的重要资料。至其后期,由于元朝统治者偏信佛教,全真道受到严重打击。

8. 光武中兴

【答案】光武中兴是指光武帝刘秀统治期问,经济恢复、政治稳定的现象。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削平群雄,统一中国,为稳定、巩固王朝统治,首先致力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对功臣厚予爵禄而禁止其干政; 对诸侯王和外戚也予多方限制; 行政体制,仍置三公,事归台阁; 减省地方官吏。其次,安定民生,恢复经济,重行西汉初年三十税一旧制; 遣散军队还乡务农; 九次下沼释放奴婢,或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 兴修水利等。其三,比较适当地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 他本人也勤政节俭,遗诏薄葬。种种措施,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9. 石渠阁会议

【答案】石渠阁会议是西汉宣帝时期召开的一次经学讨论会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

,宣帝召萧望之、刘向等儒生,汇集长安后,儒家思想作为官方的正统思想。甘露三年(前51)

,亲自作总结。会议情况后曾经汇集成了未央宫北的石渠阁,讲论五经异同,由宣帝“称制临决”

《石渠奏议》一书,又称《石渠论》。石渠阁会议以后,宣帝增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谷梁春秋》等博士。

10.《法经》

【答案】《法经》是战国时由李悝制定的我国古代第一部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法典共6篇,分别是《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前4篇主要是对“盗”、“贼”施以关押、拘捕等处罚之法; 《杂法》主要规定了对轻慢法令、偷越城墙、赌博、盗窃等违法行为的惩治办法; 《具法》是对量刑轻重的有关规定。《法经》并非是单纯防范和镇压人民反抗的,也有一部分律条针对官吏腐败,对清明吏治、严肃法纪、安定社会有积极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简答题

11.简述秦汉三公九卿制度和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具体情形及其发展原因。

【答案】(1)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度

秦朝建立后,总结了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建立了一套适应于封建大一统国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度,秦朝灭亡后,汉承秦制,在中央机构上继承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并进一步进行了完善。

①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 从秦开始,丞相正式成为官职,为中央政府中皇帝之下的最高长官; 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 御史大夫,为巫相的助手,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是皇帝的耳目。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便于皇权集中。

三公之下的九卿的职责为:廷尉,掌司法; 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税收; 奉常,掌宗庙祭祀礼仪; 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 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 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 卫尉,掌管宫廷警卫; 太仆,掌宫廷车马; 宗正,掌皇帝宗族事务。但无论三公,还是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一律小得世袭。

②汉武帝时改革了中央官制,把中央官员分为外朝官、内朝官。外朝官有丞相及丞相之下的各六百石官。而内朝官,或称中朝官,包括大司马和左、右、前、后将军,尚书,以及侍中、散骑、诸吏、诸郎、博士等。所谓内朝官或中朝官就是由皇帝直接差遣,而不专任行政职务的,与行政性质的正规官称的外朝官相对而言的。汉武帝的官制改革将一部分丞相权力收入皇帝手中,达到了抑制相权加强皇权的目的。

③东汉光武帝时期,在中央设有尚书台,成为东汉时期国家实际的决策机构,虽然设有三公,但三公已经被架空,只有议事权,而没有实际权力,且往往因为小事而被罢免。

(2)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从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中央最高的政府机构。

①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其中中书省在隋朝时称为内史省,主要负责定旨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