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贵州大学人文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汜胜之书》

【答案】《汜胜之书》是指西汉汜胜之所撰农学著作,一般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书。因原书在北宋初年亡佚,现从《齐民要术》等书中摘集而成,主要内容有耕田法、区田法、穗选法以及禾、黍、麦、稻等13种作物的栽培技术。其中区田法最为著名,一直沿用至今,仍在不断改进中。此书反映了当时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状况和技术水平,是中国农史研究的宝贵史料。

2. 《读史方舆纪要》

,是我国古代汉族历史地理、兵要地志【答案】《读史方舆纪要》原名《二十一史方舆纪要》

,专著。常简称《方舆纪要》是清朝初年顾祖禹所撰,全书共一百三十卷。作者于明亡后隐居不仕,

历时三十年,约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成书。着重考订古今郡县变迁,详列山川险要战守利害。

3. 黄册

,详【答案】黄册是明初用作征收赋税依据的户籍档案。开始编制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

细登载全国所有编入里甲人户的情况,如每户的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以及所属户类(民户、军户、匠户)等。这种黄册每十年编造一次,其编造以里甲为单位,每里编为一册。册凡四份,一份上送户部,其余三份则由县、府、布政司各存一份。上送户部者,封面是黄纸,故称为黄册。因黄册是明政府征收赋税的依据,所以又称赋役黄册。

4. 《三朝北盟会编》

【答案】《三朝北盟会编》是由宋人徐梦莘撰修的宋代史书。全书二百五十卷,专记宋徽宗、钦宗、高宗三朝与金的和战关系,书中广泛地搜罗了当时官府和私人有关宋金交涉与和战的言论和记述,按照年月日顺序加以编次,故称为“北盟会编”。《三朝北盟会编》征引的文献材料达二百多种,而且所引用的全录原文,保存了文献材料的原貌,因此史料丰富,记述详细,为研究辽、宋、金史的重要史料,同时对于女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至民情风俗,也有很多记载。

5. 户调制

【答案】户调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按户征收赋税的制度。始于东汉末年,献帝建安五年(200,曹操在充、豫两州征收户调,征收物为绵、绢,建安九年(204年),正式颁布户调令,规年)

定每户征收绢2匹、绵2斤,这是历史上首次颁布的户调制度,户调的实行,取代了汉朝以来的

,西晋制定户调式,西晋算赋和口赋,从此与田租一起成为国家的正式赋税。太康元年(280年)

灭亡后,东晋南北朝仍有实行,至太和九年(485年)均田制实施后,户调制被废止。

6. 郑和下西洋

【答案】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成祖朱棣命三宝太监郑和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印度洋国家和地区的航海活动。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强明朝同海外的联系,从1405至1433年,前后航海7次,最远抵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它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向海外诸国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加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

7. 朱熹

【答案】朱熹是南宋理学家,理学集大成者,尊称朱子。是中国古代晚期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其学派称为闽学,或考亭学派,程朱学派。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

,后徙居建阳考亭。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称晦翁,别称紫阳,庆元二年,落职罢福建)

祠,后致仕,卒后追谥“文”。早期主张抗金,中年以后转持消极防守,受业于李侗,得程颢、程颐之传,兼采周敦颐、张载学说集北宋以来理学大成,建立了庞杂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古代晚期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其学派称为闽学,或考亭学派,程朱学派。曾被韩侘胄视为“伪学”加以禁止。他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全体,包括不能分离的“理”和“气“理”在“气”先;万物有万理,万理均源于“天理”,而“天理”即三纲五常,“去人欲,有天理”,“正心诚意”,“居敬“穷理以求仁”。生平只爱著书讲学,对经学、史学、文学、音律以至自然科学皆有贡献。弟子众多,主要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伊洛渊源录》、《名臣言行录》、《资治通鉴纲目》、《楚辞集注》、《诗集传》、《韩文考异》及后人编的《朱子语类》、《朱文公文集》。

8. 吴越争霸

【答案】吴越争霸是指春秋末年吴国和越国进行的争霸战争。吴王阖间即位后,重用伍子青、孙武等谋士整顿、治理国家,并大举攻楚,占领楚国郢都。越趁机伐吴,大败吴军,阖闾受伤而死,其子夫差继位。公元前494年,出兵伐越,败越军于夫椒,越王勾践求和,请为属国。夫差挥师北上,试图争霸中原。当夫差在黄池大会诸侯,与晋争霸时,勾践在大夫种和范氢辅佐下乘机攻入吴都,于公元前473年灭吴。此后越王勾践北上会诸侯于徐州,一时号称霸主。

9. 盘庚迁殷

【答案】盘庚迁殷是指发生在商朝中期的迁都事件。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盘庚迁殷避开了水患和宗室内部斗争的混乱局面,稳定了商朝中央的统治,为以后的商朝中兴奠定了基础,使得殷商这个奴隶制国家,摆脱了困难的处境,并且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生产力、生产技术、制作工艺都取得很大成就,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的文明大国。

10.道家

【答案】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它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四大派。

二、简答题

11.简述元朝制度建设的特点。

【答案】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特色的朝代,它的制度建设是其统治特点的集中体现。元朝从漠北草原游牧民族脱胎而来,尽管它是一个统治重心在中原的王朝,但在其国家制度的架构中,还保留有明显的草原游牧帝国的特征。

(1)大蒙古国被认为是“分封型家产制国家”。元朝建立后,国家体制基本是按照唐宋以来中原王朝的传统模式建立起来的,宗室外戚各居封地,与国家事务无关,高级官僚基本是由异姓贵族出任,元朝出现许多权臣,很少有皇室贵族干政的现象。

(2)元朝制度建设的最大特点是“蒙汉杂糅”,各种来源不同的制度构成一个混杂的体系而运作。

(3)在国家体制上,大量不适应汉地情况的蒙古旧制继续保留。游牧贵族在体制上有特权的保证,使得汉化难以深入;国家财政管理不规范,任用西域商人,采取掠夺民间财富的办法,加剧社会贫困;怯薛到元朝后成为宫廷军事贵族集团,严重干预朝政;各地设立达鲁花赤,实权大于地方官员。这些正体现了元朝作为进入汉地的中原王朝,制度整合水平低。行省制度是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后,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的一次重大创新,行省制度不但有利于元朝的中央集权,而且对日后的地方政治制度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在用人制度和原则上,汉人受到疑忌和排挤,汉人士大夫的政治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元朝不重视科举,对于唐宋以来在选官制度中日渐重要的科举制的发展,是一个挫折;胥吏重要性有所抬头。

(5)统治集团对汉地的典章制度比较隔膜,在具体的制度实施中,常常因误解汉地制度而产生笑话。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蒙古在进入汉地以前对于中原文明全无接触和了解,不易接受汉地的典章制度;元朝具有蒙古世界帝国的特点,漠北草原始终在元朝的政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草原本位政策不可能彻底放弃。

12.简述秦汉三公九卿制度和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具体情形及其发展原因。

【答案】(1)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度

秦朝建立后,总结了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建立了一套适应于封建大一统国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度,秦朝灭亡后,汉承秦制,在中央机构上继承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并进一步进行了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