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华师范大学政府(公共)经济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外部正效应
【答案】外部正效应又称正外部性,是指那此能为社会和其他个人带来收益或能使社会和个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性,它是对个人或社会有利的外部性。正外部性时市场生产的数量小于社会合意的数量,政府可以通过对产生正外部性的物品补贴来使外部性内在化。
二、简答题
2. 请进一步列举若干公共经济的例子。
【答案】(1)北京的地铁,收费如此之便宜,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为改善社会福利。它的建设也属于公共物品的提供。
(2)各个省市的博物馆,免费向居民开放,不以营利为目的,可以陶冶人民的情操,提升人民的精神境界,此类建设属于公共物品的提供。
3. 2007年,国家大剧院(http :llwww.nationalgrandtheater.com )建成。其宗旨是成为中国最高表演艺术殿堂、艺术教育的重要引领者、中外文化交流的最人平台和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基地。国家大剧院作为公益性艺术机构,每年将推出700场高品质演出,举办300场免费艺术普及音乐会以及诸如大师课之类的众多艺术教育活动。为举办上述艺术活动,国家大剧院需为访演艺术机构支付必要的交通运输费、食宿费以及演出费,仅凭出售有限的座位票难以实现财务收支平衡。国家大剧院还将努力合理降低演出票价,保障社会各界人士享受艺术的权益。国家大剧院的正常运作是否需要财政补贴? 社会捐款与财政补贴之间是否存在权衡取舍关系?
【答案】(1)国家大剧院的正常运作需要财政补贴
①作为一个公益性艺术机构,国家大剧院仅凭出售低价的座位票难以实现则务收支平衡,如果没有国家的则政补贴,仅由大剧院自身自负盈亏,那么大剧院就会因为入不敷出出现严重亏损,无法完成其“成为中国最高表演艺术殿堂、艺术教育的重要引领者、中外文化交流的最大平台和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基地”的宗旨。
②国家进行财政补贴之后,将引起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的变化,减少无谓损失,使产品达到或接近社会需求的均衡数量。
③政府通过对国家大剧院的补贴可以促进艺术文化事业的交流和发展。
(2)财政补贴与社会捐款之间是否存在权衡取舍关系,要看在什么阶段
①如果单靠社会捐款就能保证国家大剧院的正常运作,那么就不必再进行财政补贴,因为财政补贴的来源是税收收入,最终来源还是社会,只不过来源的人群不同。
②现阶段国家大剧院的巨额开销费用明显无法由社会捐款有效地支持,所以只能两者兼用。
4. 改革开放前十余年,中国一方面几乎每年安排了预算赤字,一方面又大力主张奉行财政平衡的原则,这是否自相矛盾?
【答案】不矛盾。具体分析如下:
(1)财政收支平衡,是指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基本持平状态。财政收入大于支出,形成财政结余; 财政收不抵支,出现财政赤字。现实中,政府收入与政府支出是很难正好相等的。因此,政府收支差额不大,可以大致视为实现财政平衡。
(2)理论上,财政收支平衡是最为理想的状态,因为出现财政结余时,意味着政府收入大于支出,财政资金未能做到有效的利用,经济中可能还存在闲置资源,生产还有扩大的可能,没有达到最优状态; 反之,出现财政赤字时,则意味着资源被过度使用,生产超负荷进行,也是一种次优状态。我国奉行财政平衡的原则,从追求资源最优配置的角度来说是合理的,是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参照系。
(3)现实中,财政收支正好相等几乎是不存在的,就现代市场经济国家而言,财政赤字己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改革开放前十余年,我国经济增长缓慢、市场萎靡,利用财政赤字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是否安排赤字,要看宏观经济实际运行的情况,满足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综合调控的需要,并不能一味地要求财政收支平衡
5. 现实中,许多老年人拥有的收入和财富超过了年轻人,那么养老保障制度在收入分配上是否发生了逆向调节作用?
【答案】老年人拥有超过年轻人的收入和财富的毕竟只占老年群体中的较少部分,并不能因此认为养老保障制度在收入分配上发生了逆向调节作用。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对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制度的需求日益凸显。
(1)老年人面临需要支出的风险更大,在医疗保障体系尚不完备的中国,老人生一次病也许就会花光一生积蓄;
(2)许多人年轻时缺乏前瞻性,或者没有留有足够的养老储蓄,或者进行养老投资的时候因为风险的原因投资失败失去了养老积蓄,如果没有养老保障制度,这些人将晚景凄凉;
(3)如果实行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障制度,可能会在收入分配上发生逆向调节,如果是基金账户制的养老保障制度,则没有在收入分配上进行逆向调节。
三、论述题
6. 财政体制改革应该实行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还是财力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
【答案】财政体制改革应该实行财力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原因如下:
(1)财权与事权相结合存在的问题
①1994年,按“事权与财权相结合”原则进行的财政体制改革,应该先分事权,再分税。但实际做法却是,事权划分先不动,承诺分税制改革后再来处理,导致现行事权划分不清。
②只强调财权与事权相结合,将带来两种结果,或者是破坏生态,掠夺式开发,或者压缩支出,缩减地方政府应承担的事权和支出责任。
(2)则力与事权相结合的优势
①“财力与事权相匹配”意味着量入为出,实事求是地结合地方政府的自身能力去合理安排各项财政支出,而不是不顾自身财力可能盲目地发展经济,“财力”的着眼点在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②“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利于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做到简政放权。
a. 财权,是指各级政府依法享有的筹集收入的权力,主要包括税权、收费权及发债权。
b. 财力,是指各级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拥有的以货币表示的财政资源,来源于本级政府税收、上级政府转移支付、非税收入及各种政府债务等。
c. 事权,是指一级政府在公共产品或服务中应承担的任务和职责。财政体制的完善,实际上就是对财权、财力与事权之间关系的恰当处理。
“权”可能导致政府过分扩张,不利与服务型政府的建立,由“财权”到“财力”弥补了这一弊端,做到“财”与“事”的匹配。
③有财权但小一定有财力。我国疆域辽阔,地区间资源要素享赋炯异,各地经济发展条件和能力也小均衡,有的地方政府赋予财权还是无法与事权匹配。
(3)国家政策改革趋势
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都提出“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夕,这表明,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原则和目标已由“财权与事权相匹配”转为“财力与事权相匹配”。
7. 政府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规制属于经济性规制,还是社会性规制? 请联系中国的实际进行说明。
【答案】(1)经济性规制主要关注政府在约束企业定价、进入与退出等方面的作用,重点针对具有自然垄断、信息不对称等特征的行业。社会性规制是指以保障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卫生、环境保护、防止灾害为目的,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伴随着提供它们而产生的各种活动制定一定标准,并禁止、限制特定行为的规制。
(2)随着我国旅游业进入高速发展期,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和作用日益凸显,旅游与国民生活融合日益紧密。在此背景下,旅游景区门票价格成为政府、媒体和社会大众高度关注的民生议题之一。目前,政府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规制以经济型规制为主,社会性规制为辅。对门票价格及其直接相关的成本监审、审批、备案、一票制和折扣行为等方面进行经济规制,是政府规制的主要着力点。同时,以门票为管理手段控制游客流量和保护旅游资源,以及将资源损耗纳入成本进行核算和体现资源价值等方面的社会性规制,涉及相对较少。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