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人格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幸福感

【答案】幸福感是指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指标。

2. 构念

【答案】构念是由G.A. 凯利提出的人格理论术语,是指个体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解释和赋予意义的过程。是个体为预期事物采取的主要方法。一般用语言表达。个体据此观察周围世界并预期未来。若预期与经验相符,该构念即有用;反之,则修改或抛弃该构念。可依据个人意愿建构,一旦建立,又反过来制约人,指导每个人的生活。

3. 类型论

【答案】(1)类型论是一种人格理论。根据某种标准将具有相似人格特性的人加以归类,归类后即以该类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加以命名的理论。

(2)类型论渊源于古希腊对个性进行分类的思想,近代以德国为中心得到发展,认为人的个性差别有质的不同。

(3)类型论强调精神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把个体划入一定的类型,强调个人的个性类型是可观察到的,并可用特定的术语描述特定类型。

4. 机能自主性

【答案】机能自主性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换言之,过去的动机与现在的动机并没有机能性的联系,过去的己经过去,一个人今天的动机是机能自主的。

5. 脑不对称性

【答案】大脑左右半球的活动在情绪体验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右半球后部对情绪信息有特殊的知觉能力,大脑两半球前部对于一些消极与积极情绪经验和自发印象有小同的功能,左脑活动水平与积极情绪相联系,而右脑活动水平与消极情绪相联系。

6. 特殊研究法

【答案】(1)含义

特殊研究法即特殊规律研究法,关心的是如何能够较好地阐明个体人格的独特的特质组合。

(2)优点

特殊规律研究法的优点在于:

①是被试而不是研究者决定了那些所要测试的特质。

②特殊规律研究法是对一个特定的人所进行的研究。而不必花太多的时间与别人相比较。如利用他本人的日记、自传、书信或谈话记录等材料来了解一个具体的人的人格特质。

7. 性别角色偏爱

【答案】性别角色偏爱指对与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儿童虽然常常偏爱与自己性别相同成员的活动和角色。但并不总是如此,男孩更加喜欢男子气的活动并对这类活动感兴趣,但女孩不一定喜欢或对所谓女子气的活动感兴趣,女孩往往转向偏爱男子气的活动,接受男子气的个性特征。

8. 负强化

【答案】在建立操作反应时,如果撤去某一刺激物,有机体的反应概率增加,那么该刺激物就是这一反应的负强化物,收回批评、停止打骂、取消个体参加某种讨厌的活动的义务等,都是在对上述行为或个性品质进行负强化。

9. 主题统觉测验

【答案】(1)应用范围

投射性人格测量工具。美国心理学家默里与C.D. 摩尔根1935年编制。主要用于临床诊断和动机研究,以探寻个体潜意识的思维和幻想。被试通过自由陈述,会将内心情结无意中投注在所陈述的故事之中,听被试陈述,可以了解其人格特征。

(2)测验过程

全套测验由31张图片组成,其中1张是空白图片,其余是一些意义隐晦的场景和人物事件图片。被试按年龄、性别组成4组,每组20张图片,一半为第一次测验使用,另一半为第二次使用。测验时让被试根据图片内容讲一个故事。故事必须包括的内容:此刻发生了什么? 引起什么事件? 图片中的“主人公”有什么情感和想法? 结局如何? 当出示空白卡片时,要求被试想象这张卡片上有一幅图画,并根据想象的图画讲故事。

(3)结果分析

结果的记分和解释需要相当的技术和训练,并从体现在故事中的人物和环境两方面进行分析。该测验有许多记分和解释方法,每种方法与编制者对人格的理解有关。默里提出的方法是从故事中分析一系列的需要和动机,认为需要可派生出压力,正是需要和压力控制着人的行为,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因缺乏统一的记分和分析系统,该测验的信度和效度难以确定。

10.变态人格

【答案】亦称“精神病态人格”、“病态人格”。在无认知过程障碍或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现象。德国克雷佩林1913年首先使用该术语。其含义相当于人

格障碍。是一种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使个体的人际关系不和谐,社会适应困难。非真正的精神病,而只是正常人格的变异。

二、简答题

11.阐述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答案】个体心理学是由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阿尔弗莱德·阿德勒创立的。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并非指完全个人的或个别差异的心理学。他所指的个体是一个与社会、与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一个有自己独特的目的、寻求人生意义、追求未来理想的和谐整体。其主要理论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格动力学理论

阿德勒认为社会的价值观念、人的社会性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并用“器官缺陷及其补偿”、“克服自卑感与追求优越”、“侵犯驱力和男性反抗”、“追求优越”等概念来表述人类行为的动力特征。

①器官缺陷与补偿

a. 器官缺陷:指身体的某个器官没有得到正常发展的某种残疾状况。这种状况能刺激补偿或过度补偿。他的早期理论中,将自卑感与身体的缺陷联系起来。

器官缺陷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为个体的生存发展带来不便,另一方面有可能成为推动个体发展的动力。

b. 补偿:个体通过努力克服缺陷,或通过注重发展各种取代缺陷的机能来对缺陷(如器官自卑)进行补偿。

个体补偿的基本途径有两条:第一,集中力量发展功能不足的器官;第二,发展其他的机能来弥补有缺陷的机能。

②自卑感

a. 他认为每一个人一生下来就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儿童的生存必须依赖成人。和成人相比,儿童感到了自己的屏弱,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而成人通过社会比较产生自卑感。

b. 自卑感产生的作用双重性的。积极作用表现在它可以成为推动个人积极向上的动力,以自身发展和成功来克服自卑感;消极作用表现在会使一个人自暴自弃,不去努力追求成功,而这种自卑感无法克服和摆脱时,就会产生自卑情结,此时神经症就产生了。

c. 阿德勒认为,儿童用先天的“侵犯驱力”来克服自卑感,寻求补偿,使自己的人格在文化与顺应中得到发展。后来,阿德勒将“侵犯驱力”改为“男性反抗”。

③追求优越

a. 阿德勒认为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就是追求优越。进一步说,追求优越既是一个努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前进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同时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动力。

b. 追求卓越的双重性。它可以激励人去追求更大的成就,使人的心理得到积极的成长;有的人会因为追求自己个人的优越而忽视社会与他人的需要,从而产生“优越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