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州大学高等教育管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西蒙(Simon )的有限理性说
【答案】有限理性是指:人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的一种状态。这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有限理性的主要倡导者西蒙(Simon )提出的。西蒙认为:人类在经济的舞台上,面对了众多选择和决定,但是人储存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却十分有限。许多人想要依理性来行事,但却只具备有限的理性。因此他们努力消化庞大的信息,而且因为没有能力深入了解所有的可能性,于是往往选择了还算“差强人意”的解决方案。而非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主张的“最佳”解决方案。西蒙认为有限理性的理论是“考虑限制决策者信息处理能力的约束的理论”。他提议将不完全信息,处理信息的费用和一些非传统的决策者目标函数引入经济分析。
2. 教育理论
【答案】教育理论是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理性认识的成果,教育科学知识的总和。它与“教育实践”相对,表现为以独特的范畴、术语、逻辑,描述教育事实或教育现象,揭示教育特征或教育规律,论述教育的价值取向或行为规范。教育理论有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各种基本操作程序、规则,以及各种教育流派等形态,有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之别。教育理论的特性主要有:①实践性。适应教育实践的需要,可从教育实践经验中抽象出来,又可指导、运用于教育实践,在新的教育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②历史性。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理论的内容和结构不同。一定的教育理论是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对教育实践具体能动的反映。③继承性。每个时代的教育理论都批判地吸收前人有价值的内容,是人类认识教育的共同结晶。
3. 入学率
【答案】入学率是指某年龄段人口中在校学生数与该年龄段人口之比。与当地现行学制和规定入学年龄相对应的那部分应入学的人口称为适龄人口,适龄人口中的在校生所占比例为适龄人口入学率。它标志适龄人口中相对应的教育普及程度。实际统计时,一般以学年初为统计的时间标准。其公式为:
如不考虑在校学生的年龄,取在校学生数与相应的适龄人口之比,则为毛入学率。它标志教
育的相对规模和相应学龄人口接受某阶段教育的机会。其公式为:
它与适龄人口入学率的区别在于,在校学生数中可含有非相应的适龄人口数。因而有时会出
现毛入学率超过百分之百的情沉。
二、简答题
4. 应从何着手控制学校工作质量?
【答案】质量控制是指对影响学校质量的因素施加干预,使质量向理想的方向发展。
(1)对不同性质的质量原因采取不同对策
造成学校质量问题的原因,按其产生的形式和作用时间的长短,可区分为偶然因素和系统因素两种。
①偶然因素
偶然因素是一种随机产生的影响质量的因素,没有确定的出现时间,也不够稳定。例如,财会人员一时走神算错账。对偶发因素的控制方法是密切注意各项工作的反馈信息,及时抓住偏差,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将原发因素和受动因素都调整到正常状态。
②系统性因素
系统性因素是长期影响学校质量状况的因素,它们相对而言比较稳定。对这类因素所造成的质量问题,应采用质量突破的办法来解决。
质量突破是指采用革新性的措施打破原有条件的栓桔而使质量获得根本性的改迸。这种方法具有创新性、需要群体协作和周期长等特点。
(2)确定与把握质量警戒线
学校质量警戒线是对学校工作质量和学生质量所规定的最低标准。
①在确定警戒线时,一般要考虑三方面要求:国家的基本要求; 本校历史上的平均水平; 同类学校的一般水平。
②在对学校进行质量管理中,需要确定警戒线的项目大致有:教学质量、思想教育质量方面、体育卫生工作等。此外,在中小学教育中,应逐步考虑在艺术教育和劳动教育方面确定一个或几个适当指标作为警戒线,以提高学生在这两方面的素质。
(3)工作控制
工作控制是从工作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抓起,对质量实行预先控制。工作控制要抓好计划、实施、总结、改进等几个环节,同时要根据各项工作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抓好细致的环节。(4)组织控制
组织控制是质量管理的基础建设,它通过抓人和组织的建设来对质量工作的开展实施保障,一般要抓好下面几件事:
①做到校、年级和班级质量管理组织健全,制度完整、规范。
②抓好教研组建设和教职工骨干的培养,使质量工作有带头人、排头兵。
③保证学校与下属组织、教师之间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使各方面对质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心中有数。同时学校还要与社会有关方面、学生家长和兄弟学校之间加强联络,取得各方支持,及时获得有关信息,以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5. 制订学校建筑计划要考虑哪些基本因素?
【答案】学校建筑计划中所要考虑的要素包括一般价值要求、建筑功能的要求和建筑系统要素几个方面。
(1)一般价值要求
一般价值要求包括安全、美观、舒适和成本,这些价值是所有建筑活动都追求满足的基本需要。它们的实现与条件的约束有关,但是也与管理者的爱好、经验和文化背景有关。在任何建筑活动中,安全是不可以谈判的绝对价值,尤其是在学校建筑的修建与维护活动中。
(2)功能要求
这是人们对建筑的基木使用要求,这类要求必须与使用者的工作特点和个性化需求相吻合,应当在学校的总目标指导下,细致考虑学校的各种任务内容和活动的特点,以及各个部门和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与流程,把它们转化为对各种建筑的设计要求。
(3)建筑系统要素
学校建筑是长寿命物品。随着社会发展,与学校建筑相关的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都在改变,学校建筑的各个部分的功能也会发生一定变化。所以学校建筑的各级管理者要熟悉和研究学校建筑系统因素及其变化趋势,这样才能在新建和改建学校建筑的时候做出有远见的决策。一般要考虑的学校建筑系统要素包括以下7个方面:
①学校建筑的基地及其环境。包括学校建筑基地的地形、地貌、地质情况; 基地所在地区的气候情况是否对学校建筑有特殊要求:基地所在地区的整体规划、十地使用、交通、环境污染等情况; 区域建筑文脉,也就是学校所在区域的建筑文化特征。
②社会因素。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文化传统、社区关系等因素。学校建筑不仅要考虑教育规律,还必须关照到各种社会要求。
③使用者的基本状况和需求。学校建筑是为人使用的,所以为对象服务什么和怎样服务是规划学校建筑中第一位要考虑的问题。还要考虑各类使用者的任务与活动的特点,各种职能活动对于相应建筑物的空间规模、温度、采光、声响和噪声的特殊要求,以及使用者各种活动的流程而导致的建筑物的空间关系。
④美学因素。美学因素包括对建筑形式、风格的要求,特别是各种功能建筑空间的特征和目标; 建筑的隐喻和象征要求; 学校建筑传统继承和创新的要求。
⑤建造体系。这包括建筑材料使用的限制以及技术的限制。
⑥经济因素。这包括建造成本,校舍建设后维护和运行成本,可以获得的建筑与持续维护资金,可以持续获得的维持学校运行的各种资源供给,比如水、电、供暖和降温等。
⑦未来的变化。这个方面实际是对上述几个方面思考的一种前瞻性要求,是一种总体性因素。学校建筑一旦成型,在长时间内变动性很小,但是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变化可能很人,这样就可能在一些方面限制学校工作的发展。所以,学校建筑计划应当从一开始就尽量树立发展变化的眼光,从多个角度审视未来发展和需要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