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西民族大学教育管理学(含民族政策)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经济人假设
【答案】经济人假设是一种人性假设理论,起源于享受主义哲学和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是指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是个体行为的基本动机,个人在选定目标后对达成目标的各种行动方案根据成本和收益作出选择。根据“经济人”的假设而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可以归纳为以下下点:①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提高生产率、完成生产任务,而对于人的感情和道义上应负的责任,则是无关紧要的。从这种观点来看,管理就是计划、组织、经营、指导、监督。这种管理方式称做任务管理。②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工人群众无关。工人的主要任务是听从管理者的指挥,拼命干活。③在奖励制度方面,主要是用金钱来刺激工人生产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上者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
2. 学校组织
【答案】学校组织是旨在达成教育目标的社会单位。它包含目标、结构、教学及行政措施三部分。目标包括内在(为实现教育口的而制定)和外在(为配合社区发展或满足社区成员需要而制定)两种。结构是为配合实现目标而建立,典型的学校组织机构包括教务、训导及总务。教学及行政措施根据口标,在结构中推行。传统学校组织口标明确、结构稳定、教学及行政措施有限; 现代学校组织目标增加,结构易变,教学及行政措施纷繁。现代学校组织面临的问题主要有:①组织结构失调,即目标与结构的差距影响目标的达成,未能满足学生就业指导的需要,未能充分发挥教育的未来导向功能,常表现为学生行为问题; ②学校内外目标的整合问题,常受两种因素影响,一为内外目标的性质与内容是否一致,二为学校工作人员问题; ③教师角色与权威问题。
3. 管理
【答案】管理:管理是指管理者运用一定的原理与方法,在特定的条件下,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引导、组织被管理者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活动。管理具有两重性,它是非政治性与政治性的统一。管理的这种属性,表现在管理必须也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管理的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①管理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为实现一定目标服务的;
②管理都是对人、财、物、信息、时空的管理;
③管理是一个计划、实施、检查、总结的过程。
④每一种管理活动都是管理的主体和管理的客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二、简答题
4. 怎样认识教育督导的性质?
【答案】(1)教育督导的实质是行政监督
行政监督,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内部,如行政领导机关或专门监督机关对行政管理对象实施监督,其价值取向主要是秩序和效率。这种监督实际上是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一种千段。
(2)作为行政监督的教育督导所具有的指令性、执法性和权威性
①教育督导工作所具有的指令性是有限的行政指令性。教育督导是上级对下级的、以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为前提进行的,因此具有指令性。但由于教育活动的复杂性以及现代督导的专业性和民主性,通常情况下,教育督导机构或督学对被督导单位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都是指导性的。
②教育督导工作具有执法性。教育督导的执法性表现在教育督导机构与人员依法进行督导活动中。一方面是在编制督导评估指标时将有关的政策、法规的内容、精神纳入其中,以引导被督导者给予重视并加以贯彻,达到保证执法的目的。另一方面是通过各类督导活动的经常性的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其违法行为以达到有效实施法规的目的。
③教育督导工作的权威性。作为行政监督的教育督导的权威性,与行政监督一样来自其凭借的职权和法纪。现代教育督导活动越来越强调督导人员不仅依靠职权去影响被督导者,更要依据白然权力即个人所具有的知识、品行、性格魅力、领导艺术等引导被督导者。
5. 我国现行的教育行政体制是什么?
【答案】我国现行的教育行政体制是依据1963年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根本原则设立的。即中央政府一级设国家教育部,地方的省市县乡四级分设教育厅(局)、局(科)、组等专门性的教育行政组织。地方各级教育行政组织均受中央统一领导。具体有如下特点:
(1)党对教育行政的领导。
党对教育行政管理的领导主要是政治路线、政策的领导,而不是直接行使教育行政组织的职能。
(2)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
①从教育行政组织上讲,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一级设国家教育部,地方在省、市、县、乡镇四级分设教育厅、局、科、室(组)等各级专门的教育行政组织。
②从教育行政内容上讲,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宏观规划等大政方针均由党中央与国务院制定,由各级教育行政组织具体贯彻执行。
③高等教育实行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三级办学体制。由国家教育部,中央各有关业务部门及各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及其所属的教育行政机构实行管理。
④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由地方负责。即省、市、自治区所属的中等专业学校,由省、市、自治区领导,有关业务部门主管,属中央各部门办的,地方应给予协调和配合。
⑤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地方负责具体政策、制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对学校的领导、管理和检查。省、市、县、乡镇四级对基础教育的管理也有具体职能上的分工。
综上所述,我国现行的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是以中央集权为基本,
中央行政与地方行政相结合的体制。
6. 学校建筑管理主要的任务是什么?
【答案】从教育管理的视角讲,“学校建筑管理”包括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对辖区内学校建筑和设施的整体规划,包括对一所新学校的设计和建设,还包括对建成学校的维护和更新。具体而言,学校建筑管理应当包括以下职责:
(1)行政部门依据教育理念和政策,根据对本地区未来生源和经济与社会发展前景预测,规划学校的建筑规模和布局,并制定相关政策。从国际经验来看,行政部门对于公立中小学建筑管理要坚持以下两个原则:
①公平原则。所有政府举办的学校应该一视同仁地享受当时当地能够达到的基本条件,保证每个学生的基本学习权利。学校设点布局要满足本地区不同年龄少年儿童入学的需要,适合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②与可持续经济能力相匹配的原则。政府对于学校的建设投入应当以政府可以长期支持的经济能力为前提。
(2)规划区域学校建筑的文化生态。教育行政部门要与当地城市规划部门协作,根据本地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对管辖区域内的学校建筑的规格、规模、风格及其布局,提出指导方针和可供学校选择的模式,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地区社会与文化发展的需要。
(3)新建、改建、重建学校的规划和实施。包括校园规划、组织施工、监督与评估。
(4)学校建筑的日常维护、修缮、更新。
(5)制定政策促进学校之间建筑资源共享。
7. 为什么现代教育行政管理要求法制化?
【答案】教育法是关于教育的法规,它是举办教育事业所必须遵循的准则、依据和规范,是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文件的总称,是国家法规的一部分,具有法的一般特征。教育法制化在现代教育行政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1)教育法保证国家对教育的领导和管理
教育法建立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借助教育法这个工具来建立、维护和发展统治阶级在教育领域中的社会关系,并通过对教育领域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调整,形成良好的教育秩序,从而顺利地实现国家对教育的领导和管理。
(2)教育法保证必要的教育行政管理秩序
教育法的建立,可以使教育行政管理系统中的子系统依照法律规定明确自己的职责、权利、义务、利益,从而使它们各自的职能获得正常的发挥,使彼此间的活动有条不紊的开展,进而使整个教育行政管理系统得以有效地运转。
(3)教育法加强了教育行政管理系统的稳定性
教育法具有法的基本特征即规范性、强制性和稳定性。运用教育法进行教育行政管理,有助于把符合客观规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方法、形式规范化、条文化,把它明确固定下来,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