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754公共管理学(一)之公共管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组织理论的各种不同的组织观。
【答案】组织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由一定要素组成,为了达成一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随着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而自求适应和调整,并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一个开放系统。它是人类活动协调、合作的形式,其目的在于克服人类个体体能和智能的限制,达成某些群体的共同目标。
组织理论的组织观主要有:
(1)静态的组织观
即以组织结构为研究的主要取向。认为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和需要,按照一定形式联合起来的,是有特定结构和活动方式的人的群体。简单地说,即认为组织是追求一定目标的人的集合体或者是权责分配关系构成的体系。
(2)动态的组织观
即从组织成员的相互交往行为的角度,也就是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分析研究组织的一种取向。认为组织是为达到一定目标而行动的人的活动体,组织目标的实现有赖于领导、决策、沟通、协调等一系列人的活动过程,即为实现某种目标而合理安排人力、物力,使之结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性整体的活动及其过程。
(3)生态的组织观
这种组织观是以组织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平衡角度为研究的基本价值取向。认为组织不仅仅有静态的结构、动态的功能与行为,而且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是随着环境变化而自我适应、自我调整的一个开放系统,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这种组织观强调的是:
①只考察静态的结构和制度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到现实环境的变素;
②既然组织是必须适应环境变化的一个有机体,故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组织理论与原则;
③组织管理不能墨守成规,必须按情景的需要实行权变管理。
(4)精神的(或心态的)组织观
这一组织观点以心理或精神为研究的价值取向。认为组织不仅是权责分配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或是一种不断变迁的生命体,同时也是一种群体的精神和意识。实际上,这种组织观是对动态组织观的一种延伸,将组织看成是一种意志和精神的有机组合。美国学者巴纳德认为“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有意识协调的活动或效力的系统”。
2. 简述公共部门战略规划的性质。
【答案】战略规划是指组织在分析和解读环境的基础上,产生组织战略的过程。如管理学家明茨伯格所言,战略规划是一个一体化决策系统的形式产生并发出连贯协调的结果的正规化程序。战略规划的目的在于识别环境对组织的挑战,并指导组织对此作出反应,以获取更长期的竞争优势。
(1)战略规划的议题具有三个基本属性:①稀少性。战略性决策是不寻常的,通常没有先例可循; ②重大性。战略议题往往涉及全局性的重大问题; ③指导性和长远性。战略性决策,指导其他较低层次的决策,以及引导着组织未来发展的方针。
(2)战略规划的结果是形成组织的战略计划,一般来讲,一个好的战略计划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①战略范围,规定了本组织与社会环境因素之间发生作用的范围,即说明了要达到哪一方面的目标; ②资源部署,要阐明如何部署资源; ③战略应该说明本身战略范围的机会与威胁; ④最佳协调作用,在战略范围内,要使资源部署与竞争优势相互协调。
(3)战略规划在公共管理的应用大致分为三类:①涉及全国(省)的应用。这种较高层次的应用需要广泛的公民参与,且战略执行,亦有赖高度的组织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②州部门为基础的策略性长期规划,关注部门的战略目标与计划; ③以部门为主的战略议题管理,此种应用系在前面战略计划中选择特定议题,而非作全面性的战略规划。
3. 什么是危机? 危机具有哪些基本的类型和特征?
【答案】(1)危机是指这样一种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态,它的出现和爆发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作,对生命、财产、环境等造成威胁、损害,超出了政府和社会常态的管理能力,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应对者。
(2)不同种类危机的共同特点
①危机具有威胁性
危机的出现或者发生,可能会对个体、组织或者社会的基本目标和价值,如生命、财产、安全、秩序、自由等产生威胁。
②危机具有时间的紧迫性
决策者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快速的反应,而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决策者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③危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危机的发展,也有其周期。危机的发展往往会经历四个阶段:潜伏期、爆发期、持续期和解决期。
④危机具有不确定性
危机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a. 危机发生的不确定性(包括危机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b. 危机发展过程和危机状态的不确定性; c. 危机应对的不确定性; d. 危机影响和后果的不确定性等。如果决策者不能减少这种不确定性,有效地掌控危机,危机所造成的损失就可能增大。
⑤危机具有新闻性
危机往往成为新闻媒体追逐报道的热点,因此也往往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于危机管理者而言,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媒体的报道既会对决策者产生广泛的压力,造成负面不良的影响,甚至是导致危机事态扩大的消极影响; 同时,媒体的报道也有提供信息、警不公众、防止谣言、增强公众危机意识等积极作用。
⑥危机具有效果的双重性
危机既是危险,也是机会。危机会带来各种损失,但危机也是机会和转机,如果决策者直面危机,危机可以促进一个组织或者社会在价值取向、制度、公共政策、管理等方面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4. 简述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
【答案】(1)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是指“问题,’的出现意味着需要与现实之间产生了距离或者差别,从而出现了一种令人不满的状态。当这种差别仅仅发生在某些个体身上时,它是一个个体的或者私人的问题。但当这种差别同时发生在许多个体身上时,它就可能成为一种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是在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中至少令一部分人同时感到不满的状态或现象。
(2)政策议程
政策议程,是指社会公众要求政府采取行动解决各种各样社会问题,但只有一小部分被公共决策者所关注,那些被决策者选中或决策者感到必须对之采取行动的要求构成了政策议程。
(3)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
①政治原则的偏离
任何国家都有其视为立国之本的基本政治原则。坚持这些原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政策诉求一旦偏离了这些原则,政府就会通过各种方法将其排斥在政策制定系统之外。有鉴于此,政治领袖或政治组织为了稳定起见,对于可能会威胁稳定的问题,必然会设法使其无法进入政策议程。
②价值体系的排斥
仃何社会都有其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它是人们思考问题的依据和行为选择的准则。凡是与社会主流价值规范相冲突的社会问题和政策方案,都很难进入政策议程。例如,美国人对私有财产和资本主义的信仰,使得铁路国营无法成为政策议程上的一个项目。
③政府体系的封闭
如果政府体系保守,决策过程封闭,政务信息闭塞,民选代表不能代表选民的利益,那么公众与政府联系的渠道就会出现障碍,公众的利益偏好与政策意愿就很难为决策者所知道,普通公众不仅无法与决策者进行必要的沟通,而且不能通过问题讨论等形式,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公众觉察的社会问题很难进入政府议程。
④承受能力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