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613国际政治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人类安全
【答案】人类安全是最早由联合国提出的概念,特征是不仅强调人类整体的安全,也强调个体人类作为国际社会的基本单位的安全。人类安全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还与人类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强调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相互结合。
2. 相互依赖
【答案】关于“相互依赖”的概念,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做了这样的解释:“依赖是指受到外部力量决定或重大影响的一种状态。相互依赖,按照最简单的界定,意指彼此相互依靠。在世界政治中,相互依赖所涉及的情形是以国家之间或不同国家的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为特征。”作为一个分析性用语,它所指的是一个体系中的不同行为体或事件的相互影响。约瑟夫·奈曾把它描述成一种非常客观的现实,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就像是婚姻一样,对于双方来说,无论会更穷、更富、更好、更坏,都是一种相互依赖。
3. 综合国力
【答案】综合国力是指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基本资源最重要的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实力的综合性指标。目前,“综合国力”这种提法还可、能说是一种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同的概念。在国际学术界,人们在思考影响权力的因素时,往往比较强调领土与地缘因素、人口因素、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和军事能力这五个方面。
4. 难民问题的“永久解决”
【答案】难民问题的永久解决是指难民署所追求的目标,是“永久解决”难民问题。所谓“永久解决”,就是使难民不再成其为难民。
5. 证伪方法
【答案】证伪方法是指有针对性地搜集反面事例,并用它来订正原来结论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创始者是卡尔·波拍。该方法论认为,任何事实本身都是不可穷尽的,采用传统的归纳方法,不可能证明普遍的定律和理论确实是真的,只要找到一个与普遍的定律和理论相矛盾的事实,就可以判断原来的定律和理论为假。
6. 对外政策行为
【答案】对外政策行为是指国家为实行这样的对外政策而相互采取的行动就是对外政策行为。
国家间缔结联盟,建立或中止外交关系,威胁或实际使用军事力量,实行经济制裁或给予经济优惠,在国际组织中表示赞成或反对等,都是国家的对外政策行为。
7. 环境外交
【答案】环境外交是指美国前国务卿克里斯托弗提出的外交政策,是生态政治在国家对外行为的体现。内容包括国务院的所有机构和使馆都要制订计划,将环境问题纳入它们的日程,并改变出访计一划,以便将一些与环境有关的活动包括在内。按照克里斯托弗的设想,美国的一些主要使馆都将有外交官被指派负责处理涉及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而且,美国国务院将每年发表一份报告,仿照通常会引起争议的国务院人权报告,列出美国在国际环境方面优先考虑的问题,突出有问题的地区。显然,克里斯托弗把保护环境与维护和平、促进繁荣等传统目标并列为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美国的这种政策变化体现了它的外交战略的一种新动向。
8. 金融危机
【答案】金融危机指的是金融资产或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的危机,具体表现为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机构倒闭或濒临倒闭或某个金融市场如股市或债市暴跌等。系统性金融危机指的是那些波及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危机。
二、简答题
9. 你同意“中国文明具有和平的内涵”这个判断吗? 为什么?
【答案】我同意“中国文明具有和平的内涵”这个判断。原因如下:
(1)回顾历史,中国能够度过无数苦难,能够主要小依武方面将周围的许多民族,于小知小觉之间,融合成一个数亿人口的大民族,并且在东南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中华文化圈,正如徐复观所指出的,主要是“仁”的文化发挥融合凝聚力量的结果。中国能够不断融化其征服者,根本原因并不在于中国文化比征服者高,而在于中国文化本是与对立者可以相融合的文化,是人性所固有的文化。
(2)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所抱的最高理想,就是天下太平,世界大同。就儒家而言,其宗旨就是要融合全人类,以共同达到一种和平生活的境界。儒家的主要准则,就是所有人都做到孝、梯、忠、恕、爱、敬,从而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3)中国文明具有和平的内涵,主要是中华“和合”文化。近年来,有一些学者致力于对“和合”文化的研究。
①他们注意到,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和”“合”二字就己单独出现了。前一个“和”的原意是声音相应,后一个“合”的原意是上下唇合拢。后来,前一个“和”演化出和谐、和平、和睦、和善、祥和等意思,后一个“合”演化出汇合、结合、融合、联合、合作等意思。
②春秋时期,和合两字开始连用,从而出现了“和合”的思想。
③自东汉以后,和合概念被中国流传的儒、道、佛等各家思想所吸收。研究“和合”文化的学者指出,“和合”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独创。在外国文化中,和平、和谐、合作的概念都有,但没
有作为整体的“和合”概念。据考证,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之所以把“和合”连用,是因为这个概念除了有和谐、团结的意思外,更有向心、聚拢的意思,更能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整体性。
④按照“和合”的观念,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们把自然界理解为一个阴阳和合的统一体。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他们也强调两者要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
⑤“和合”文化体现了中国人最根深蒂固的一个愿望,即和谐。在中国最早的文献中,就有关于和谐的思想。《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词句:“协和万邦”。对中国人来说,小论是就自我修养而言,还是就一般世事而言,和谐都是关键。在美德的施行上,他们强调肉体与灵魂的和谐; 在家庭里,他们强调父子、兄弟、夫妻的和谐; 在与自然的关系中,他们强调天与人的和谐; 在社会关系中,他们强调君与巨的和谐。在经济生活中,他们强调不患寡而患不均,也是为了和谐。
⑤“和合”文化传统使中国人对外界的新鲜东西,常愿接受并消化之,认为都可以融会协调。 综上所述,中国文明具有和平的内涵。
10.什么是国际合作? 国际合作是怎样产生的?
【答案】(1)国际合作
①含义在国际政治中,合作是指国际行为体在互动中自愿调整其政策的行为,目的是协调各方的不同点,以达到一种共同得益的结果。
②特征
阿姆斯特茨认为,全球政治中的国际合作,通常有三个特征:
a. 国家以及其他非国家行为体的行为是自愿的;
b. 合作涉及对共享目标的认同与承诺;
c. 合作所导致的是对参与者有利的结果。
(2)国际合作的产生
在国际关系中,行为体之所以能够实现合作,至少有两个基本的原因:
①在行为体基于利益的互动中,它们会感受到共同的利益。存在共同的利益,根据理性选择的原则,它们就可能通过合作的方式谋求这样的利益。由于进行对抗乃至战争远比进行合作付出的代价要大,因此在有可能进行合作的情况下,行为体是不会轻易诉诸对抗乃至战争手段的。
②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各种行为体之间日益密切的互动,产生于合作的国际规则己成为行为体参与国际互动的必要条件。面对这样一种情况,理性的行为体都会认识到接受某些共同的行为规范比处于无序的竞争状态对自己更有利。
11.简述肯尼思. 沃尔兹关于国际冲突根源的层次分析理论。
【答案】(1)肯尼思·沃尔兹关于国际冲突根源的内容
肯尼思·沃尔兹1959年在其名著《人、国家与战争》一书中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对关于冲突起源的层次分析法,对三种基本概念进行了区分:第一种概念是“人性与国际冲突”,根据这种基本概念,战争源于人类的本性和行为; 第二种概念是“国家与国际冲突”,即从国家的内部结构中去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