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910国际政治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国际体系
【答案】国际体系又称世界体系,包括国际经济体系和国际政治体系,是国际范围内由各行为主体(主要是国家)之间的相互政治经济联系与作用所形成的有机整体,具体表现为行为主体在追求财富与权力、维护和平与发展等经济政治活动中进行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对抗与合作,主要反映阶级关系、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国际体系具有整体性、相互联系性和不平等性的特点。
2. 非战公约
【答案】非战公约是指《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又称《自里安一凯洛格公约》或《巴黎非战公约》。公约包括序言和3条正文。主要内容是:缔约各国谴责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并废弃以战争作为在其相互关系中实施国家政策的工具; 缔约国之间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性质和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解决; 任何签字国如用战争手段谋求利益,即小得享受公约给予的益处。
3. 政治实体
【答案】政治实体,是指在政策或政治领域中通过冲突或合作,谋求实现一定目标的个人或群体。把这样的界定用到国际关系中,则国际关系行为体就是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在其中发挥影响的政治实体。这种政治实体可能是主权国家,也可能是非国家行为体,诸如国际政府间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种族集团、跨国公司、地方政府、政党甚至个人。
4. 自由制度主义
【答案】自由制度主义,亦称经济跨国主义或相互依赖模型。这一学派强调的是国家间的经济联系,认为这种经济联系是国际体系之内确立和维持秩序的基础。按照这一理论的假定,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与一体化,以及各国经济利益的日益融合,国家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会越来越深化,越来越普遍。这一现象已成为当代世界的界定性特征。正是这种日益发展的相互依赖,深刻地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性质,使得国际合作日益成为可能。主要代表人物是基欧汉和约瑟夫·奈。
5. 安倍“积极和平主义”
【答案】安倍“积极和平主义”是指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于2013年再次上台后提出的日本要维护积极的和平的理论,其实质是为修改和平宪法。
安倍晋三自去年重任首相后将日本政治右倾化继续“发扬”,不断做出耸人听闻的事情。日本国内政治整体右倾趋势增强,官员参拜靖国神社、麻生太郎多次发表不当言论、钓鱼岛“国有化”
愈演愈烈,这些都对中日关系以及周边局势造成很大影响。在此背景下,安倍又抛出所谓“侵略未定论”及“积极和平主义”等论调。
“积极和平主义”意为日本要用积极的态度和手段来保障和平,其实质与目的就是为了修改日本和平宪法第九条,加强日本的军事实力。在整体政治右倾,右翼政党占议会多数的情况下,此论调在国内得以一定实施,出台、修改了一系列文件与法规,如《特定秘密保护法》等等。
这种“积极和平主义”的根源在于日本二战后的法西斯军国主义势力没有得到根本清算,以及近年来日本经济的不景气。右翼势力、政治右倾化不断高涨也是重要原因。安倍在此论调之后进行的一系列修宪、出台法规等行为造成了对东亚区域局势的威胁,违背和平与发展的大势,受到了国内民众及国际社会的批评。
6. 地缘政治学
【答案】地缘政治学亦称“地理政治学”,是指关于国际政治现象制约于各种地理要素和人文要素共同作用结果的理论。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形成。采用整体论的研究方法,把诸如疆域、气候、资源、地理位置、人口分布、文化属性、经济活动等现象综合起来,分析、解释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态势和国家的政治决策。20世纪60年代以来,地缘政治学研究有所发展,美国学者沃勒斯坦提出“世界体系论”,布热律斯基提出“大棋局论”等。是西方国家制定国家政治、军事战略和对外政策的一种理论依据。
7. 非暴力冲突
【答案】从冲突的性质上区分,国际冲突可以分为暴力冲突和非暴力冲突。非暴力冲突采取的是非战争的形式。非战争的暴力形式的使用者往往是特殊的利益集团和个人。非暴力冲突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显性的非暴力冲突如经济制裁、驱逐外交官等,隐性的非暴力冲突如心理战、汇率政策上的不合作政策等。由于国家领导人的言辞往往并不能够准确揭示国家的真实意图,在现实中很难明确区分隐性的非暴力冲突与非暴力冲突性质的行为或活动,因而通常人们所关注的国际冲突主要是暴力冲突和显性的非暴力冲突。
8. 对外主权
【答案】对外主权是国家与其他国家发生关系时所产生的一种概念。有了对外主权概念,国际关系才成为了现代的主权国家体系,或者说才形成了主权国家的秩序。这一概念的要点在于,国家在该体系中不受任何外部政治实体——诸如其他国家或超国家实体——的权力所支配。每一个国家在体制上都独立于其他所有国家。对外主权明确地把国家的内部领域与外部领域区分开。在国家内部,存在得到公认的制定和实施法律的合法机制,但在国家之间,则不存在这样的机制。再者,对外主权还表明了特殊的理想观念,即世界政治体系应当是一种独立国家的体系,国家相互承认各自的政治独立,并且尊重各自处理内部事务的权利而无需考虑外部的干预。在这里,对外主权具有司法管辖范围的含义。
9.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外交政策,最初用来处理同民族主义国家的关系,得到了印度、缅甸政府的赞同并在政府联合声明中公诸于世。现在它是我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为:在处理国家间关系时,坚持相互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小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五项原则是一个整体,其中主权原则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领土是主权的具体体现,互不干涉内政、互不侵犯、平等互利则是处理国际争端的基本方法,也是要达到的目的。这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准则和一切国家之间的关系准则,不仅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而且也适应现代国家关系发展的需要。
10.安全研究
【答案】安全研究是指学科定位上国际关系研究的子学科。然而,由于国际关系研究的产生是与最不安全的状态——战争——密切相关的,因此,所谓国际关系研究,首先表现为战争与安全研究。回溯历史,人们可以看到,作为国际关系理论渊源之一的修昔底德的学说,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分小开; 作为主权国家体系和现代国际关系起源的威斯特伐里亚和会,与三十年战争分不开; 1919年现代国际关系学的正式产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分小开。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国际关系学的产生是源于安全研究。
二、论述题
11.结合当今世界形势,论述恐怖主义的发展趋势。
【答案】(1)以宗教极端势力为背景的恐怖主义很可能出现较大的上升趋势,而这种恐怖主义的破坏性和杀伤性是不受制约的。
①有研究表明,自冷战结束以来,以宗教极端势力为背景的恐怖主义无论是组织的数量还是活动的影响都在急剧上升。
霍夫曼认为,在1968年之前,没有哪个国际恐怖主义集团带有宗教属性。从1979年开始(以伊朗伊斯兰革命为起点),现代“宗教”恐怖主义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在1980年,在总共64个恐怖组织中,只有2个是“宗教”恐怖集团。此后,这一比例就开始上升。1992年,在发动恐怖袭击的恐怖组织中,“宗教”恐怖集团约占1/4,到1994年超过1/3,到1995年达到将近一半。到1996年这一数字又有所下降,只占28。然而,尽管组织的数字下降了,但该年度最引人注目的13起恐怖袭击事件中,却有10起是这些组织所为。
②霍夫曼认为,从总体上来看,有宗教背景和动机的恐怖主义事件,通常更暴烈,造成的杀伤更大。
例如,在1995年发生的恐怖事件中,虽然有宗教动因的事件只占25%,但死亡8人以上的恐怖事件却都是“宗教”恐怖组织所为。事实上,1993年纽约世贸中心爆炸案、1995年的俄城爆炸案和东京地铁毒气案、1998年的东非美国使馆被炸案,再加上这次“9▪11”事件,都是有宗教动因的恐怖事件。这些事件的规模和对人员的伤害表明,“宗教”恐怖主义比世俗恐怖主义更有可能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