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613国际政治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军控和裁军

【答案】在消除核武器的问题上,有“军控”和“裁军”两个概念(在国际学术界,这两个词常常连在一起用,表述为arms control and disarmament)。一般来说,军控不仅指减少军备,而且指更温和的措施,如冻结现有的军备水平,规定未来某种武器的最高限额,以及对某些武器的发展、使用、部署进行限制等; 而裁军则是指消除军备。在汉语里,“栽军”通常是指裁减军备,而在英语中,减少军各通常被称为“军控”而不是“裁军”。当然,英语的表述也有“全面彻底裁军”(general and complete disarmament)的说法,似乎又表明单讲disarmament 并不是完全彻底的。就具体条约而言,完全禁比某种武器的条约,如禁比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的条约,通常被称为裁军条约,而其他的限制军备(包括减少军备)的条约,则都算是军控条约。总之,这两个概念有区别的一面,亦有关联的一而。由于军控与裁军两个概念常常连用,因此没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太严格的区分。

2. 恐怖主义

【答案】恐怖主义是暴力实施者基于政治目的对非武装人员(包括军队中处于非战斗状态的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其目的是以特殊的手段把一定的对象置于恐怖之中,逼迫其做原本不会做的事情。这个定义强调了恐怖主义的政治性,其暴力的有组织性,制造心理影响的目的性,并且强调了恐怖主义是不同质客体之问的一种关系。在一般的情况下,这个界定是可以把恐怖主义与非恐怖主义进行区分的。

3. 非国家行为主体

【答案】非国家行为主体是指相对于国家行为主体而言的,是指那些具备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但并小具有主权国家地位,同时又不隶属于某个主权国家的国际政治经济实体。它包括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广义的非国家行为主体还包括具有较强行为能力的国内组织、国际社会运动,以及国际社会特殊的个人因素等。

4. 安倍“积极和平主义”

【答案】安倍“积极和平主义”是指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于2013年再次上台后提出的日本要维护积极的和平的理论,其实质是为修改和平宪法。

安倍晋三自去年重任首相后将日本政治右倾化继续“发扬”,不断做出耸人听闻的事情。日本国内政治整体右倾趋势增强,官员参拜靖国神社、麻生太郎多次发表不当言论、钓鱼岛“国有化”愈演愈烈,这些都对中日关系以及周边局势造成很大影响。在此背景下,安倍又抛出所谓“侵略未定论”及“积极和平主义”等论调。

“积极和平主义”意为日本要用积极的态度和手段来保障和平,其实质与目的就是为了修改日本和平宪法第九条,加强日本的军事实力。在整体政治右倾,右翼政党占议会多数的情况下,此论调在国内得以一定实施,出台、修改了一系列文件与法规,如《特定秘密保护法》等等。

这种“积极和平主义”的根源在于日本二战后的法西斯军国主义势力没有得到根本清算,以及近年来日本经济的不景气。右翼势力、政治右倾化不断高涨也是重要原因。安倍在此论调之后进行的一系列修宪、出台法规等行为造成了对东亚区域局势的威胁,违背和平与发展的大势,受到了国内民众及国际社会的批评。

5. 系谱学

【答案】系谱学,简而言之,是一种历史思维方式,它旨在揭示那些排斥和掩饰的过程,使那些被认为超越历史的东西历史化,包括那些被理没的或是在记述和创造历史过程中被排斥的东西或思想。从系谱学的观点看来,历史并不是真理与意义的逐步显示,而是支配形式的无尽无休的重复表演。历史,实际上就是知识与权力关系的支配与强加的系列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个单一的大历史,而是许多交织在一起的历史,它们有不同的节奏、步调,并受到不同的权力——知识的影响。从这个意义来讲,系谱学就是按照无休止的众多意志的权力政治冲突来理解一切历史,包括秩序的确立。

6. 第三方

【答案】第三方是指在多边外交中以非当事方的身份参与其中积极活动的角色。“第三方”是一种重要形式。在解决中东问题的过程中,就有许多国家的首脑和外交代表曾作为“第三方”参与巴以之间的谈判。克林顿在这中间就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时一些国际组织的代表也以第三方的身份参与外交斡旋。联合国秘书长就经常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进行冲突调解。近年来,欧盟的代表在解决巴尔干问题和中东问题过程中也表现出了越来越积极的态势。

7. 阿拉伯之春

【答案】阿拉伯之春是指自2010年年底,在北非和西亚的一些阿拉伯国家发生的一系列以“民主”和“经济”等为主题的反政府社会运动,先后波及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等国,多名领导人先后下台,其影响引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被西方媒体称为“阿拉伯之春”。

8. 康德主义

【答案】康德主义又称世界主义,认为,国际政治的基本性质是人类共同体中人与人的关系,在这个共同体中,人们具有共同的利益,跨越国界的社会纽带把作为国家臣民或公民的个人联系在一起。在康德主义者看来,以世界社会取代国家体系乃是人类的最高道义目标。

二、简答题

9. 简要说明跨国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答案】跨国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有如下几个:

(1)行为作用的跨国性①跨国行为主体成员构成的多国性不管跨国行为主体的成员是政府、政党,还是团体、公司或个人,都是来自两个以上的不同国家。他们之间以一定的协议为基础结成一个共同体,并以协议的基本精神作为其职权范围、活动内容和行为方式的基本依据。这是跨国行为主体的首要特征。

②跨国行为主体的活动范围和影响作用的跨国性

跨国行为主体所参与或涉足的问题,即行为的主要内容,都是一些地区性和全球性的跨越国界的问题,是该地区和全球各国所关心的共同性问题,如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等。因此,跨国行为主体的每一行为本身都带有跨国性的影响。

③跨国行为主体自身利益的超国家性

跨国行为主体的形成是建立在各成员国对相互之间共同利益的认同的基础上的,因此跨国行为主体一般小代表某个特定国家的利益,它可能在一定的时期受到某个大国的影响,但并不可能长期为某一国家的政府直接控制和操纵。由于利益的超国家性,跨国行为主体在介入某些间题或对其施加影响时,一般都能超脱单个国家利益的束缚,表现出较为公正和易于被接受的特点。

(2)参与方式的间接性

跨国行为主体一般不拥有强制推行其对外政策的手段,因而它对国际事务的参与主要是通过对主权国家的政府或领导人施加影响来间接进行的。跨国行为主体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和作用大多主要通过主权国家的政府间接的表现出来,这不可避免的要受到特定的国家特别是超级大国的的影响和制约。由此可见,跨国行为主体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和作用与国家行为主体相比的确具有一定的间接性特征,但这种影响和作用确实重要的和可少的。

(3)职能作用的协调性

跨国行为主体作为一种超越国家之上的联合体,对于协调国家间相互关系、促进国家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有着不同于主权国家的独特作用。

①各种国际组织通过自身的组织机构或会议为成员国之间的相互对话和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场所。

②国际组织通过各种宣言、公约和决议等文体形式,为国际社会制定共同的行为规范和相互关系准则,对国家间关系起到了协调作用。

③国际组织往往以调节国际冲突、促进国际合作为宗旨和使命。

(4)措施手段的非强制性

跨国行为主体作为若干个国家成员的集合体,不拥有集中统一的政权机关和暴力工具。各成员国共同协商做出的决议和规则对成员国缺乏强制性的约束力,主要还是通过道德和舆论压力的约束。在国际政治的现实中,跨国行为主体做出的某项决议往往不能真正被贯彻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