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吉林师范大学9003中国哲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周易略例》

【答案】《周易略例》是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王弼的著作,是王弼总论《周易》主要思想的一组论文,共7篇。王弼的《周易略例》和《周易注》相互配合,集中反映了他的《易》学观点以及解《易》方法论。该书使用一种全新的方法来解读《周易》,系统总结了读《易》的基本思路、方法与原则,抛弃汉代解《易》的象数路线,指出理解《易》的新学术路向。他主张要“忘象以求其意”提出了“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的解《易》方法。《周易略例》与《周易注》相得益彰,扫除了两汉以象数、谶纬解《易》的学风,开创了一种注重义理的新学风。玄学贵无论“以无为本”提出这个本依靠存言、存象是不能得到的,只能于言象之外体会。

2. 《论衡》

【答案】《论衡》是东汉时期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由王充编著,共八十五篇。“衡”字本义是指天平,“论衡”就是指评价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论衡》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析是非之理,以事实为依据,疾虚妄之说。

①王充反对天人感应论,主张“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认为不存在有意志的创造者,自然界的“灾异”仅仅是“气”变化的结果,与人事无关;

②他驳斥鬼神观念,认为人的生命的物质基础也是“精气”“死而精气灭”根本没有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

③他明确指出知识来源于感官经验,批评“生而知之”的唯心论调;

④他主张人性因享气不同而有善恶,认为人性可改变。《论衡》提倡真和美的统一,将“真美”与“虚妄”相对,并将艺术的目的归结为“劝善惩恶”。

3. 罢黝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罢黔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向汉武帝谏言的治理国家的方法。他指出,《春秋》要求大一统,但现在百家都有各自的要旨,并相互参差抵悟,这就使得统治者无法完成统一。另一方面,如果法令制度经常变更,臣下和人民可能会不知所守。因而只要是不在礼、乐、射、御、书、数之内,不属于孔子学说的言论,就应当将其兴起的根源杜绝,使得他们不能与儒家争道。这样天下就有了一致的条例准则与明晰的法令,人们便会知所从。此后,在学术与仕进方面,儒家被定为一尊。最初,独尊儒术起到了统一思想、统一舆论和稳定国家的作用,但是在某种程度上‘白成为了封建专制的统治工具,严重禁锢了其他思想的发展。

4. 精气

【答案】精气是指最细微的气,是《管子》中的学说。当属《管子》中的《内业》、《白心》、

《心术上》、《心术下》等四篇是较早并较为详细地对精气进行阐释。《管子·内业》指出:“精也者,气之精者也”。《管子》认为,下至五谷,上至列星,万事万物都是山精气所构成:“凡物之精,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又曰:“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人的出现是由得之于天的“精气”和得之于地的“形气”结合而成的,且人的精神作用也来自于精气。但是《管子》认为人的精神作用是由于天地间的精气驻留在胸中,没有把精神视为形体之作用,体现了理论的不彻底性。

5. 良知

【答案】“良知”原出《孟子》,是指先天具有的道德善性和认识本能。王守仁认为良知是人人具各明辨是非的知觉,只须依“良知”而行,自然合乎道德规范。每个人内心都是道德标准、善行范式的,知识后天受到人情世事蒙蔽。因而从实然的角度看,它就是不存在。他认为致良知是圣人之事,愚夫愚妇不可为。要求人反求自心,消除人欲,以求与万物一体,并主张知行并进,知行合一。

6. 王与霸

【答案】王与霸指王道和霸道,是《孟子》中着重讨论的两种统治术。《孟子·公孙丑上》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指出“王”和“霸”的根本区别体现在“以德”与“以力”区别。霸道是依靠武力的强权政治,王道是以道德为基础的仁政,孟子推崇王道而贬抑霸道。王霸之辨成为后来许多学者讨论的话题,也成为统治者两手并用的统治方法。

7. 《神灭论》

【答案】《神灭论》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范缜的代表作品。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神不灭论成为佛教神学的理论基石,是三世轮回、因果报应说赖以存在的基础。神灭和神不灭之争成为佛教和反佛教思想争论的焦点。范缤编著的《神灭论》有力批判了佛教的理论基础一一神不灭论。形神关系问题是《神灭论》所讨论的基本问题,实质上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形神相即”和“形质神用”是《神灭论》的基本命题。《神灭论》第一次清楚地把精神视为形体的作用与属性,将形神视为一体,否定神能够离开形而独立存在的观点。

8. 形而上者谓之道

【答案】形而上者谓之道是指阴阳及其“道”的存在和变化都是不露形迹的。《周易·系辞上》中记载:“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中国哲学史上,《易传》提出的“形而上”与“形而下”、“道”与“器”这两对概念,逐渐被哲学家发展为表述抽象与具体、本质与现象、本源与派生物的范畴。汉唐以来的哲学家对“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关系展开了长期的辩论。宋代的朱熹说:“理,形而上者; 气,形而下者。”清代学者戴震则说:“形谓已成形质,形而上犹曰形以前,形而下犹曰形以后。”(《孟子字义疏证·天道》)

二、简答题

9. 戴震的“气化即道”和“形上”、“形下”的思想是怎样的?

【答案】(1)气化即道

戴震坚持以气化的宇宙观来解释道,即“气化流行”就是道,道的真实内容也即用来描述气化过程的“阴阳五行”。戴震的道体观以道为气化过程,肯定了物质运动过程的有限性,与程朱将道看作理的观点不同。

(2)“形上”、“形下”

戴震将《易传》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解释颇有特色,认为气就是“形而上”的,并不是理是形而上的。他将“形而上”解释作成形以前,“形而下”解释为“成形以后”认为“形而上”是气化未形成具体的器物之阶段,“形而下”是形成具体器物之后的阶段。

戴震的“气化即道”、“形上”、“形下”的思想具有“反理学”的倾向,反映了他反对理在气先、理气二分的理本论。

10.颜元“习行”思想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习行”是中国清初颜元哲学思想的重要概念,他把求学问知识和道德修养的力一法总结为不断实学、实习、实行。强调在习行上做功夫,由此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1)颜元将格物解释成“犯手实做其事”强调实践的重要,反对反观内心或者是悬空求理的格物方式。

(2)颜元反对“全体大用”的空头理论,认为那种境界很高,一般人做不到,一般人只需要精通六艺中的一艺就可以了,不必去追求“全体大用”。

(3)颜元反对将著书立说和读书作为认识的主要内容。反对把读书当做获得知识的手段,更反对读书就是获得了真理的观点。

总而言之,颜元的“习行”就是要提倡人们躬行实践,并从中获取认识。反映了明末清初由虚返实思潮的兴起。但是,颜元过分注重实行而否定读书穷理,具有了反智主义的倾向,这一点是有偏颇的。

11.简述惠施“合同异”的思想。

【答案】(1)惠施与“历物十事”惠施是先秦名辩思潮中“合同异”一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历物十事”主要论述了事物之间的异同关系,强调异同的相对性。

(2)“小同异”和“大同异”

①来源

惠施“历物之意”的第五个命题说:“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 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惠施认为同异分为“小同异”和“大同异”两种。

②含义

a. “小同异”是指坚持在事物之间区分异同,一般指人的经验认识或常识。此物与彼物,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