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中农业大学农村社会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学习农村社会学有什么意义?
【答案】学习农村社会学的意义:
(1)冯和法的《农村社会学大纲》(1931)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农村社会学研究在中国的意义: ①技业经济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②农业生产是工业化的基础;
③中国的全人口以农村人口占主体的地位;
④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关键。
(2)言心哲在《农村社会学概论》(1934)中开宗明义,从衣食、人口、经济、社会、政治、教育、历史、工业、都市等九个方面阐述了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的意义。
(3)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需要
农村社会学家李守经主编的《中国农村社会学》,是我国社会学恢复重建后的第一本农村社会学教材。从农村社会学研究的任务角度说明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意义,认为农村社会学对建设现代化农村,制订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实现城乡协调和融合发展都十分必要。
2. 如何理解农村文化中的大传统和小传统?
【答案】(1)“大传统”
“大传统”是指在一个社会里由上层的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通常是由思想家的深刻反思所产生的精英文化。
(2)“小传统”
“小传统”是指一般社会大众特别是乡民或俗民代表的生活文化。民间文化属于“小传统”并不是经过文人的“雕琢”而成的文化,因而带有质朴和粗犷的性质。
(3)大小传统的关系
①在中国农村社会,大小传统的分野一直存在。大传统的上层士绅文化着重于形式的表达,习惯于优雅的言辞,趋向于哲理的思维,并且关照于社会秩序伦理关系上面;而小传统的民间文化则不善于形式的表达与哲理思维,大都以日常生活的所需为范畴而出发,因此是现实而功利,直接而质朴的。
②大传统和小传统的关系也并非判然两分,而是相互影响的。特别是中国古代社会,士绅阶层往往乐于居于乡村,使得大传统与小传统、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之间存在许多的互动和交流,对于形成中国社会的农村文化影响甚大。
3. 如何理解农民的“经济理性”和“生存理性”?
【答案】“理性”是指人类选择与调节自我行为的能力,其中包括目的的选择和确认,调整达到目的的手段以及建立相应的价值体系等。
(1)经济理性
施坚雅认为“基层市场”是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农民在集市点的选择以及集市的安排等方面都有着充分的理性思考。而且,由于农民已介入到市场体系之中,他们的行为也就必然受市场规律的引导,必须为获利而思考和选择。
(2)生存理性
农民的“生存理性”是指生产活动不受利润原则制约,劳力和资源配置也不是从最大经济效益原则出发,而受制于伦理、道德与习俗等传统力量。生存理性主要表现在“前资本主义的农民秩序”中。
4. 关于城市与农村的社会保障,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建立全社会统一的“城乡合一”的保障体制,另一种观点认为只能建立“城乡有别”的保障体制,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案】我认为要建立“城乡合一”的社会保障体制。主要有以下原因:
(1)“城乡合一”的社会保障体制意味着城市和农村实行一致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有利于进一步化解城乡二元经济体制。
(2)“城乡合一”的社会保障体制能够使农村地区享受到同城市居民一样的福利,可以有效的解决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解决部分农民的生存问题,保障农民的人权,这些都是农民生存所必需的,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出农村居民的积极性,全身心的投身于农业生产。
(3)我国本来就是一个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如果继续实施“城乡有别”的社会保障体制,那么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别会越来越大,不仅是经济方面,在医疗卫生事业方面也是这样,这样只会加深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代沟,进步僵化二元经济体制,不符合我国整体社会政策的导向。
二、论述题
5. 农民工问题所发生三个深刻转变,对于政府、社会提出了什么挑战?
【答案】(1)农民工问题发生的三个深刻转变
①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
②由城乡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
③由谋求生存向追求平等转变。
(2)农民工问题所发生的三个深刻转变,对于政府、社会提出挑战
①必须更新思路,将农民工纳入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确立科学合理的宏观思路与长远筹划。国家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真正确立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发展思路,在承认农民工的群体性、特殊性、过渡性等特色的同时,按照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思路来解决农民工问题,积极稳妥地加快推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步伐。
②通过制度、法律和政策的变革,为切实解决农民工问题创造条件。近年来,中央决策者已经开始把农民工问题作为劳动政策的主要内容,农民工及其相关问题已经进入中央政策议程,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法律和政策正在陆续出台。切实解决农民工问题,必须全面和充分理解农民工作为“产业工人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人阶级的新成员”这一重要判断和命题的政策和法律意蕴。从根本上讲,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有效途径是尽快通过制度、法律和政策的变革,消除农民工这一中国市场转型期出现的过渡性的特殊劳动者阶层,让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一样,成为受劳动法和工会组织保护的普通劳动者,彻底改变农民工“非工非农”的特殊状况。
③针对农民工问题的复杂性、过渡性,国家政府在解决农民工问题时应当有近、中、长期对应之策。农民外出务工最现实的是五件事:找到工作、拿到工资、劳动安全、工伤大病有保险、子女能上学。在这些方面,政府要积极提供服务,切实保障权益。近中期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关键,在于维护农民工的经济权益与安全权益,包括平等就业权、劳动报酬权、职业安全权、社会保障权、教育培训权、子女教育权与居住权;长期目标则应当是适应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进程的要求,确保农民工可以自由选择平等融入城市或者返回乡村、公平分享国家发展成果、平等参与民主政治,以及在精神文化方面与流入地居民融为一体。
6. 怎样进行中国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
【答案】中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是指农村卫生机构、卫生队伍和县、乡(镇)、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有机构成。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和完善,由政府、集体、社会和个人举办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组成,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中心(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
建设中国农村医疗服务体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建立稳定的农村卫生投入保障机制。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増加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投入216多亿元,改造部分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深化农村卫生管理体制改革。
(2)整合县级卫生机构资源,合理调整乡镇卫生院的规划布局;积极探索多渠道办医途径,鼓励社会和个人参与农村卫生服务。
(3)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
(4)加强农村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农村适用卫生技术人才,引导、鼓励医科院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组织城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护人员到农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和技术指导。
(5)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严格实行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项目准入制度和农村医生执业注册制度,规范农村卫生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努力降低运行成本,为农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卫生服务。
总而言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坚持加大投入与深化改革相结合,统一规划、分级负责,整合资源、合理布局,整体推进、分步实施。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