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吉林农业大学941农业经济学之《农村社会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我国农村扶贫有哪些实践经验?

【答案】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对扶贫实践的积极推进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基本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国农村扶贫的实践经验主要有五个方面:

(1)积极推进开发型扶贫和文化型扶贫

我国政府高度关注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成立了专门职能机构,为扶贫工作制定和实施专门规划,并依靠政府力量,充分利用政府在民间的诚信形象,使扶贫规划得以贯彻。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大力推行开发型扶贫,并在部分地区开展文化型扶贫实验。其中,尤以文化型扶贫更为突出,这是我国扶贫事业中的新创造。

(2)以综合国力的增长为坚强依托

综合国力的增长,尤其是经济增长,是所有农村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我国政府长期贯彻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大力推动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进而使农村扶贫事业有了坚强的依托。我国扶贫实践表明,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和强化政治意识形态的路线,确立实事求是原则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大胆实施市场取向的改革开放政策,带动了我国农村扶贫工作的顺利推进。

(3)突出科教扶贫的地位

要使贫困人口真正适应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首要的一点就是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因此,我国政府对农村的科教扶贫相当重视。

(4)因地制宜开拓扶贫新路

我国在总结计划经济时期和扶贫开发初期的盲目开发教训后,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注意因地制宜制定农村开发扶贫策略。由于我国各地区自然资源、气候条件以及文化历史背景的差异巨大,使同一个总体扶贫战略需要与这些因素结合考虑。

(5)扶贫到村、到户

20世纪90年代以来,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我国的农村扶贫开发开始强调扶贫到村、到户。并将使用了16年的“国定贫困县”改称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扶贫观念上迈进了一步。

2. 农业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怎样?

【答案】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实际上是由相互联系的农业生态系统、农业技术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组成的。无论是哪一个系统都少不了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对农业及其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1)提高认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学

技术,这是由农业的特性决定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创新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制订规划

在日益激烈的农业国际竞争中,发达国家依靠其雄厚的科技实力占据明显优势。为应对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农业发展的规划纲要。

(3)科技下乡

为实施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中宣部、农业部和中国科协等14个部委于1995年发起“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深受农民群众欢迎。

(4)创造奇迹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方面。

3. 文化下乡有什么意义?

【答案】文化下乡是指城市有组织地将图书、报刊、戏曲、电影、电视等送下乡,结合农村实际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

文化下乡的意义体现为:

无论是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还是农民的致富,都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撑,因此,新农村建设要抓住农村走向现代文明的薄弱环节,深入了解农民的所思所想,把“三下乡”活动同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结合起来,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同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困难、改进生活方式结合起来。“三下乡”活动如今已成为工业反晡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有效形式,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密切党同农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载体。

4. 我国农村的生育文化发生了哪些改变?

【答案】生育文化是指人们在生育及相关活动中形成的意识形态和相应的规范制度,即人们在婚姻、家庭、生育、节育等活动中形成的思想理沦、价值观念、知识能力、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等。随着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农村社区的生育文化既有所保留和继承,同时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主要发生的改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育观念

①从生育目的来看,在我国传统农村,主要表现为养儿防老、传宗接代。在今天的中国农村社区,这一观念仍然普遍存在。

②从生育子女的数量期望看,传统农村社区里讲求多子多福,人们往往希望有更多的子女,特别是更多的儿子。计划生育国策的推行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在转变这种多注電孩子数量的观点,人们开始更重视子女的质量,更讲究优生优育优教。

③从生育孩子的性别取向上看,传统社会历来的男孩偏好有一定程度的转变。虽然仍还有很多人希望生男孩,但以往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逐渐为人们所抛弃。

(2)生育风俗习惯

主要表现为传统农村社区一些带有封建、愚昧、落后的陈规陋习正在被破除,一些新的生育风俗习惯应建立和发扬。

(3)生育知识和技术

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社区人们所掌握的与生育相关的科学知识、技术、工具、设备、手段等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妇女地位的提高,避孕节育、生殖健康、优生优育、妇幼保健等科学知识的普及,也不断地提高着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二、论述题

5. 分析制约农民工城市化的众多因素及其可能的对策。

【答案】(1)城市化的含义

从社会整合的理论看,城市化实际上是指农村人口在城市的一种社会融合过程,它关系到经济活动与社会、制度和文化的相互嵌入。

(2)制约农民工城市化的众多因素

①制度的安排。“农民工”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中,成为一种由制度与文化共同建构的第三种身份。在这个建构过程中,城市政府成功地将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移植、复原于城市内部,使得他们成为“城市里的非城市人”。

②“农民工”身份类别的建构。知识分子及大众媒体等知识、文化的生产者也参与了对“农民工”身份类别的建构》在“农民工”概念的覆盖下,脱离了农村而试图在城市拓展生存和生活空间的乡城迁移者被定义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类别。这不仅为城市的相关制度提供了某种正当性源泉,也给“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确认外来者身份的优势立场。同时也给乡城迁移者本身提供了一个新的身份——“农民”与“城市居民”之外的第三身份,使得他们被动地去接受“农民工”的身份认同,说服自己去默认在城市中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③农村流动人口虽然进入城市,也找到了工作,但是没有融入城市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系统,在城市的生活、行动得不到有效的支持,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疏远乃至不认同的感受,处在“半城市化”状态。城市只把他们当作经济活动者,仅仅将他们限制在边缘的经济领域中,没有把他们当作具有市民或公民身份的主体,从体制上没有赋予其基本的权益,在生活和社会行动层面将其排斥在城市的主流生活、交往圏和文化活动之外,在社会建构上对他们进行有意无意的贬损甚至妖魔化。

(3)农民工城市化的可能的对策

①要打破现有的思维定势,不能再把农民工简单地等同于农民而将农民工排斥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之外。

②国家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真正确立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发展思路,在承认农民工的群体性、特殊性、过渡性等特色的同时,按照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思路来解决农民工问题,积极稳妥地加快推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步伐。

③针对农民工问题的复杂性、过渡性,国家在解决农民工问题时应当有近、中、长期对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