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厦门大学财政系433税务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财政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预算管理体制

【答案】预算管理体制是指处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的各种制度的总称。它是国家预算编制、执行、决算以及实施预算监督的制度依据和法律依据,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主导环节。建国以来,我国预算管理体制随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变化进行过多次调整和改进。为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自1994年财政体制改革之后,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建立了分税制的预算管理体制。这一体制的建立有利于稳定中央与地方各级预算收入来源,明确各级预算的职能、权限,做到权责结合,充分调动各级政府预算管理的积极性。

2. 税制改革的“三大理论”

【答案】税制改革的“三大理论”为:公平课税论、最适课税论、财政交换论。

(1)公平课税论

公平课税论来源于亨利·西蒙斯的研究成果。它的基本思想包括四方面:

①主要强调横向公平目标,几乎不涉及纵向公平,主张将纵向公平留给政治程序解决;

②把税收问题与政府支出政策分开讨论;

③以税基的综合性和税收待遇的统一性作为指导原则;

④主张按纳税能力征税,但纳税能力的大小不用效用理论来衡量,提出了自己的衡量方法,即所得(纳税能力)等于适当会计期内的消费加上应计净财富的变化,使之直接对应于可计量的现金流量。

公平课税论的理想税制,主要是根据综合所得概念,对宽所得税税基课征累进的个人直接税。

(2)最适课税论

最适课税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J.S. 穆勒提出的“牺牲”理论,此后,庇古等人用福利经济学的观点对其做了进一步解释。

最适课税理论是研究如何以最经济合理的方法征集某些大宗税款的理论,该理论以资源配置的效率性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为准则,对构建经济合理的税制结构进行分析,即以怎样的方式、方法对应税行为和结果进行合理的征税。

最适课税理论的主要内容,体现在直接税与间接税的搭配理论、最适商品课税理论和最适所得课税理论三个方面。

(3)财政交换论

财政交换论来源于魏克塞尔关于财政学的自愿交换理论以及布坎南等对这一传统理论的现代研究成果,这种“公平”税制的理论基础是边际效用理论。

具体来说,财政交换理论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重新确立一套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宪法规则,对政府权力施加宪法约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税制改革。财政交换轮的主要内容是:

①对政府的征税能力必须从宪法上予以限制,因为如果不通过修改宪法来限制政府的权力,政府就不会放弃以前被赋予的权力。

②财政交换论研究的重点是选择税基和税率结构,将政府的总税收收入限制在理想的水平范围内。

③宪法对政府可利用的税基性质进行限制,也有助于确保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的水平和类型符合公民的意愿。

④财政交换论认为,由于政府是使税收收入最大化的政府,它常常试图课以高名义税率并辅之以大量特殊规定,以获得最大收入,所以要从宪法上制约政府制定税收差别待遇。

⑤财政交换论还认为,政府应该取消对资本的课税。

总之,财政交换论特别强调两个方面:

①为了实现有效配置资源的目标,要求尽可能广泛地采用受益税;

②为了使政府官员在决策中的“自私自利”动机最小化,强调政治程序在约束预算决策中的重要性。

3. 加速折旧

【答案】加速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初期提列较多的折旧。采用这种折旧方法,可以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内早一些得到折旧费和减免税的税款。

加速折旧是一种特殊的税收支出形式。虽然它可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初期提列较大的折旧,但山于折旧累计的总额不能超过固定资产的可折旧成本,其总折旧额并不会比一般折旧额高。

折旧是企业的一项费用,折旧额越大,企业的应纳税所得越小,税负就越轻。从总数上看,加速折旧并不能减轻企业的税负,政府在税收上似乎也没损失什么。由于后期企业所提的折旧额大大小于前期,故税负较重。

对企业来说,虽然总税负未变,但税负前轻后重,有税收递延缴纳之利,也相当于政府给子一笔无息贷款;

对政府而言,在一定时期内,虽然来自这方面的总税收收入未变,但税收收入前少后多,有收入迟滞之弊,政府损失了一部分收入的“时间价值”。这种方式同延期纳税一样,都是税收支出的特殊形式。

4. 规费收入

【答案】规费收入是指国家机关通过向居民和单位提供某些特殊服务或实施行政管理所收取的工本费或手续费。包括工商执照费、商标注册费、户日证书费,结婚证书费、商品检验费、公证费、出国护照费等。国家收取规费收入的目的,一方面可以取得一些财政收入,另一方面是加强对特殊行业的统计和管理。规费收入有三个特征:一是具有一定程度的交换性; 二是国家机关作为某些特殊服务的提供者具有垄断性:三是收费标准的确定具有非赢利性。规费收入在财政收入中

一般所占比重很小。

5. 二部定价法

【答案】二部定价法是由两种要素构成的定价体系:一是与使用量无关的按月或按年支付的

,二是按使用量支付的“从量费”“基本费”。因此,二部定价是定额定价和从量定价二者合一的

定价体系,也是反映成本结构的定价体系。由于二部定价法中的“基本费”是不管使用量的多少而收取的固定费,所以有助于企业则务状况的稳定; 由于二部定价法具有“以收支平衡为条件实现经济福利最大化”性质,所以现在几乎所有受管制的行业(特别是电力、城市煤气、自来水、电话等自然垄断行业)都普遍采用这种定价方法。

6. 汲水政策

【答案】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同属于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按照汉森的财政理论,汲水政策是对付经济波动的财政政策,是在经济萧条时靠付出一定数额的公共投资使经济自动恢复其活力的政策。从字面上看,这种政策就如同水泵里缺水不能抽出地下水,需要注入少许引水,以恢复抽出地下水的功能。汲水政策有四个特点:

(1)汲水政策是一种诱导景气复苏的政策,是以经济本身所具有的自发恢复能力为前提的治理萧条政策;

(2)汲水政策的载体是公共投资,以扩大公共投资规模作为启动民间投资活跃的手段; (3)财政支出规模是有限的,不进行超额的支出,只要使民间投资恢复活力即可;

(4)汲水政策是一种短期的财政政策,随着经济萧条的消失而不复存在。

7. 教育支出

【答案】从经济性质看,教育服务一般被看成是一种混合物品,因此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可以完全有政府免费提供,可以向受教育者收费,亦可以有私人提供。教育支出一直是我国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所能提供的教育服务不仅缓解了因贫富差距带来的教育不公的现象,也是对人才的一种投资,而对人才的投资就等于对整个国家的投资,它背后所具备的巨大潜能与经济效益是无穷的。

8. 标准收入

【答案】标准收入是指一般性转移支付分配中,按照公平公正原则,选取客观因素测算出的地方财政应有收入,反映一个地方财政收入能力和收入努力程度。

某地区的标准收入的计算方法是:标准收入=该地区的经济税基×标准税率

式中,采取标准税率计算标准收入是假定各地征税的努力程度是一致的,但这个假定是不符合实际的,因为富裕地区具有都市化程度高、税源集中等诸多优越条件,达到标准税率比贫困地区要容易得多。采取标准税率计算应得转移支付数额,明显不利于落后地区。为此,式中的标准

,以便校正标准收入,达到转移支付均衡化的目标。 税率需要附加一个“差异调整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