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北方民族大学商学院组织行为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如何正确运用群体压力?

【答案】(1)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分歧时,会感到群体的压力。有时这种压力非常大,会迫使群体的成员违背自己的意愿产生完全相反的行为。社会心理学中把它叫做“顺从”或“从众”。群体施加压力的方式有四种:理智讨论、怀柔政策、铁腕政策和开除政策。正确运用群体压力,可以更好地发挥团体优势。

(2)群体压力影响社会从众行为,是一把双刃剑。正确运用群体压力,关键是管理好从众行为,趋利避害。

①把握引导和造成从众行为的技巧,不仅可以通过给予员工适当的压力,形成‘个积极向上、健康活泼、开拓进取的舆论氛围,而且可以树立典型的榜样人物,形成合力,同心协力为目标奋斗。 ②避免和消除消极从众,企业在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要创造一种宽松的气氛,淡化群体规范的作用; 员工要提高个人的认知能力,增强自信心; 领导者要在舆论一边倒的情况下,敢于挺身而出。

(3)不能否认群体压力和顺从现象的存在,而且应当重视这一现象。一般来说,应避免采取群体压力的方式压制群体成员的独创精神,但也不能认为群体压力只有消极的作用,对于群体成员的不良行为给予适当的压力是必要的。

2. 社会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分歧时,会感到群体的压力。有时这种压力非常大,会迫使群体的成员违背自己的意愿产生完全相反的行为。社会心理学中把这种行为叫做“顺从”或“从众”。这哪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个性因素。

(1)从环境因素来看,如果某群体的意见一贯比较一致,群体比较团结,或者群体气氛比较专制,那么,该群体的成员就容易在群体压力之下产生顺从行为。

(2)从个性因素来看,如果一个人的地位较低,智力较差,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心,则在群体中经常要依赖别人,也较容易产生顺从现象。

二、简答题

3. 组织行为学产生与管理学发展有何关系?

【答案】组织行为学的产生,是组织演变、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组织行为学的产生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其产生渗透于管理学的发展过程中。

(1)工业革命时期的管理研究中,开组织行为研究先河的是罗伯特·欧文。欧文认为关注雇员、改善劳动条件是企业管理者的最佳投资,不仅会减轻工人的不幸,也有利十企业的经营。

(2)19世纪四五十年代,公司制度产生。19世纪后半叶,相应的管理理论研究走上科学轨道,这是经济组织的重大创新和管理研究的重要进展,同时也伴随着社会阶级关系和组织行为的重大调整。管理运动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劳工阶层的相对贫困化日益普遍。工会组织活动得到发展。这种形式使人力资源的工作在组织管理实践中得到重视,对个体行为的理论研究开始出现。

(3)20世纪初,生产率的大幅度提升与组织中人际关系紧张的问题突出。梅奥主持的“霍桑试验”拉开了行为科学研究的大幕。1935年,“劳动宪章”迫使管理者寻求新的方式管理员工,改善工作环境,与雇员建立良好关系。而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作为理论依据,作为研究群体行为的开始,对管理研究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4)行为科学在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正式形成。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召开的一次跨学科的讨论会上,经过充分的讨论,正式把这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定名为“行为科学”。行为科学是对员工在组织活动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的学科。

(5)20世纪60年代中叶之后,行为科学的义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组织行为的研究,它的内容主要论述企业性组织内人和群体的行为。其特征是既注意人的因素,又注意组织的因素。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人群关系学派和组织理论的综合。最近20年来,行为科学主要是围绕着组织行为的理论的综合,也是围绕着组织行为的一些课题发展的,因而称为“组织行为学”。综上所述,组织行为学的产生过程伴随着管理学的发展过程,并对管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组织行为学的出现,反映了组织管理理念的重大变革,以往的管理理论将营利性的经济组织一一企业作为组织研究的典型,从有效的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生产制造到增加企业对股民的吸引力,都是管理活动追求的重点。如今,非营利性组织的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力资源成为组织最重要的资源,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被视为组织活动的终极目的。

4. 什么是感觉? 什么是知觉? 分析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答案】(1)定义

①感觉是指直接作用于人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②知觉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2)区别

①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

②知觉是对事物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过程。

(3)联系

二者都是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当前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所产生的主观映象都是具体的感性形象。具体表现为:

①感觉是知觉的成分,是知觉的基础;

②知觉是在感觉之上产生的,它依赖于人脑中储存的一系列感觉信息组合,没有感觉,就不会有知觉。

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脑首先产生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的反映,这是

感觉; 但是人脑的活动并不只是停留在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层次上,由于现实中某些感觉信息的作用会引起整个感觉信息组合的兴奋,通过自觉形成的意识活动,立即过渡到对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这就是知觉。

5. 组织环境主要包括哪些要素? 它们对组织有什么影响?

【答案】组织环境包括许多要素,其中最主要的是人力、物力、资金、气候、市场、文化、政府政策和法律。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人力资源

组织环境中最主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如果在一个组织中没有足够的、训练有素的人来组织工作,组织就不能生存。人力是组织的最基本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此外,人力情况还决定着组织其他资源的可利用性,也对环境的其他要素产生影响。

(2)资金

任何组织几乎都离不开资金这一资源。资金可以靠本组织的产品或服务来获取,也可以通过银行贷款、出售股票、发行债券等方法来取得。有些非营利性组织可以从政府的财政中取得。资金对于组织的生存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做任何事情几乎都离不开资金,而且组织环境中这一要素可能对其他要素产生巨大的影响。

(3)市场

市场是否愿意为组织的产品和服务付出一种满意的价格,这是营利性组织所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市场愿意付出,组织就会繁荣; 否则,组织就可能失败。

①顾客是市场上的最终评判者,顾客的偏好直接影响着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和销路,如果顾客不接受组织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组织活动就将发生障碍。

②竞争者也对组织活动产生影响,其他企业能够以更低的价格、更优的质量推出与本企业相同的产品或代用品,必然直接影响本企业产品的价格和销路。

(4)文化传统、社会风俗和政治背景等

文化传统、社会风俗和政治背景等方面的条件是组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5)政府的政策与法律

政府的政策与法律是组织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们对组织产生巨大影响。组织必须按照政府的政策和法律行事,同时也受到政策和法律的保护。

6. 为什么说物质激励是基础,精神激励是根本?

【答案】职工存在着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应地,激励方式也应该是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是基础,精神激励是根本,因为物质需要是人类最基础的需要,但层次也最低,物质激励的作用是表面的,激励深度有限。因此,随着生产力水平和人员素质的提高,应该把重心转移到以满足较高层次需要即社交、自尊、自我实现需要的精神激励上去。

因此,物质激励是基础,精神激励是根本,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以精神激励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