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京大学1015文物与博物馆学基础之文物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走马楼简牍

【答案】走马楼简牍是1996年在湖南长沙走马楼出土的三国吴的简牍文书,数量大约有10余万片,多达200余万字。这批简牍包括木简、竹简、木牍、签牌、封检等,上有三国吴嘉禾元年~六年(公元232~238年)的年号。出土简牍呈灰棕色或黄褐色,长短宽窄各异,字体工整有序,隶中带楷。每片字数多少不等,木牍每枚80~120字,竹简每枚30字~40字。其内容可大致分为经济券、司法文书、民籍、账簿及名刺、官刺等类。经初步统计,数量达10余万片,超过全国历年出土简牍的总和,是上世纪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此简牍是研究三国吴国社会经济历史的宝贵资料,现由湖南省长沙市文物工作队收藏。

2. 秦简

【答案】秦简是指战国晚期的秦国与秦始皇时期的秦朝的竹简文书。重要的出土秦简有两批:一是“里耶秦简”,二是“云梦秦简”。“里耶秦简”是指毗邻重庆的湖南省里耶县(秦势力南渐西线上的一个据点)所出土的竹简,它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目前尚在整理之中。“云梦秦简”是指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竹简,这1100多枚竹简的简文有《编年记》、《语书》、《为吏之道》、《日书》和《秦法律文书》等。其中《秦法律文书》保留了秦律的许多内容,对研究中国乃至世界古代法律制度,具有重要的价值。

3. 斗拱

【答案】斗拱,又称科拱、斗科、欂栌、铺作等,是中国汉族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顶、额枋和檐檩间或构架间,从杨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斗拱的承重结构,可使屋檐较大程度外伸,形式优美,为我国传统建筑造型的一个主要特征。

4. 钧窑

【答案】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位于今河南禹县。因地属古代钧州而得名。钧窑创烧于唐代,盛烧于北宋晚期和元代,衰落于明清之际。北宋晚期曾设“钧官窑”烧制专供宫廷使用的瓷器。窑址在禹县城关附近的钧台(也称八卦洞窑),其余窑址比较密集的是在县城西南30公里的神屋镇一带。它属北方青瓷系统,以五彩缤纷的釉色窑变而著名,其特点是使用一种蓝色乳光釉,釉色青中带红,如蓝天中的晚霞。其中尤以玫瑰紫、海棠红等釉色最为名贵。其胎骨坚硬,褐紫色或浅灰色。釉厚、釉泡较大,釉层中常有一条条曲折线,状如蛆酬走泥。产品种类有奋、尊、洗等陈设瓷及碗、瓶、盆等日用品。

5. 司母戊鼎

【答案】司母戊鼎是商代晚期铜器,1939年于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墓出土。因腹内壁铸“司母戊”而得名。该鼎造型庄严雄伟、长方形腹,每周四边及足上部饰有兽面纹。双耳、外侧则饰双虎噬人首纹。四足中空,用陶范铸做,鼎体混铸。司母戊鼎是目前己发现的中国古代形体钵最大和最重的青铜器,也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

6. 烧前彩和烧后彩

【答案】烧前彩和烧后彩是古代彩绘陶烧造过程中按的两种彩绘方式。①烧前彩是指在陶胚上绘彩纹,并依着色剂的不同,在烧造后分别呈现出不同的颜色。黑彩的着色剂主要是铁和锰,其原料可能是一种含铁、锰较多的红土。白彩基本上没有着色剂,可能是氧化镁含量较高的钻土、高铝质豁土或用方解石、石膏等配置而成。一般红彩的着色剂主要是氧化铁,其原料可能是赤铁矿或者朱砂。在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这种工艺始见于老官台文化,盛行于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在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江汉平原的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也较流行。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除甘青地区的马家窑文化外,大部分己经衰落; ②烧后彩是指在烧好的陶器表秒涂绘彩纹,它的颜色容易受到保存条件的影响而导致脱落,主要流行于汉唐时期。

7. 湾漳墓

【答案】湾漳墓是北齐皇室大墓,位于河北磁县湾漳村。墓葬由墓道、雨道、墓室三部分组成。雨道和墓室为砖结构。墓室为单室,平面呈方形,四壁作弧状外凸,棺床设在一侧,有的顶呈四角攒尖式。墓道、雨道、墓室壁画均用白灰涂抹,上绘彩色壁画。其中墓道壁U 保存较好。随葬品多样,有陶俑、陶制禽畜、陶制模型、镇墓兽、陶瓷器、墓志等。

8. 简牍

【答案】简牍是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主要书写材料,后被纸代替。以竹、木制成,竹制者称“简”,木制者称“牍”或“札”,习惯统称“简”,数片编在一起称“策”或“册”。其上文字皆毛笔墨书,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简是战国初期的曾侯乙墓竹简。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可知,简牍文献流行于先秦,两汉时期最盛,直到东晋末年才被己发明四五百年的纸质文献所取代,简牍作为主要的文献形式在中国使用时间长达千余年。

二、简答题

9. 可移动文物定名的基本原则,并举一例。

【答案】可移动文物是指馆藏文物(可收藏文物),即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代表性实物等,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可移动文物定名就是指确定可移动文物的名称。

(1)可移动文物定名的基本原则

①文物定名应科学、准确、规范;

②没有名称的文物,定名应依照定名要素为其定名。定名要素包括年代、特征、器物通称。

代、特征、通称顺序排列;

③文物已有名称且比较准确的,采用已有名称;

④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定名,依照相关学科国际命名法规定名。

(2)文物定名的举例

石刻定名的一般规则为:“年代”+“主要内容”+“质地”+“器形”。

示例:宋太平兴国八年吕蒙正重修孔庙碑。

10.简述文物鉴定的主要方法。

【答案】文物种类众多,文物鉴定方法也必然多种多样。每一种类的文物鉴定,都是一门专门学问,这里对文物鉴定的基本方法归纳为:

(1)传统鉴定方法

①比较法

对真伪、年代、价值、工艺未作鉴定的文物藏品,鉴定时选取已知真伪、年代的同类文物作标准器来加以比较,通过观察寻找两者间在质地、造型、纹饰和制作工艺诸方面的异同点,分析两者间的关系。

②综合考察

通过对文物本身的调查、查阅文献加以考证和对鉴定同类文物一般规律的总结运用,此法对鉴定文物史迹(不可移动文物)尤为适用。

(2)现代科学技术鉴定法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鉴定文物是研究和复原古代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面貌不可缺少的手段。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①对文物年代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测定;

②对文物进行分析鉴定。

11.莫高窟的分期及各期主要特征。

【答案】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莫高窟现存有壁画和雕塑共492个石窟,大体可分为五个时期: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

(1)北朝

凿于北朝时期的洞窟有36个,窟形主要是禅窟、中心塔柱窟和殿堂窟,彩塑有圆塑和影塑两种。这一时期的影塑以坛天、供养菩萨和千佛为主,圆塑最初多为一佛二菩萨组合,后来义加上了二弟子。塑像人物体态健硕,神情端庄宁静,风格朴实厚重。壁画前期多以土红色为底色,再以青绿褚白等颜色敷彩,色调热烈浓重,线条纯朴浑厚,人物形象挺拔,有西域佛教的特色。西魏以后,底色多为白色,色调趋于雅致,风格洒脱,具有中原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