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829自然地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地球的水圈由哪些水体组成?
【答案】地球上各种矿物中的化合水、结合水、岩石圈深部封存的水及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大气水分和冰雪共同构成地球的水圈。其中海洋是水圈的主体,其面积约占全球表面积的71%,水量占全球水量的97%以上。
2. 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有哪些? 它们是如何产生的?
【答案】(1)生物适应性定义:
生物的适应性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个体发育和行为等与其生存的一定环境条件互相统一、彼此适合的现象。这种适应对于保证生物生长、发育和传留后代有着重要意义。
(2)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①植物方面,深入土壤的根系,直立于地面上的茎枝和形状扁平、面幅广阔的叶子,都是植物竭尽所能进行光合作用的体现。仙人掌叶子退化成针刺,减少水分蒸腾,肥厚的肉质茎贮存大量水分以适应炎热的气候条件。
②动物方面,许多动物借助于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躲避捕食者而获得生存的机会就是最好的例子。
(3)适应性的产生:
这些适应,都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长期相互作用、自然演化的结果。
3. 什么是地貌形成的内动力和外动力? 地貌外动力及其组合如何反映区域自然特征?
【答案】(1)地貌形成的内动力和外动力
地貌或称地形,指地球硬表面由地貌内外动力共同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地貌动力亦称营力,有内动力与外动力之分。
①内动力
地球内能所产生的作用力,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与地震。
②外动力
太阳辐射能通过大气、水和生物作用并以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作用等形式表现的力。
(2)地貌外动力及其组合对区域自然特征的反映
①气候对区域外力及其组合具有决定性影响,湿润区流水作用旺盛,干旱区风力作用强大,热带、亚热带碳酸盐岩区喀斯特作用普遍,寒区则以冰川冰缘作用独占优势。
②重力作用是地貌形成的前提
岩石是地貌的物质基础。岩性与地质构造导致某些特殊地貌如喀斯特地貌、黄土地貌的发育。
4. 怎样理解土壤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土壤和人的关系?
【答案】(1)土壤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作用具有以下生态环境功能:
①土壤支持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维持、调节和控制着地表物质循环过程;
②对大气圈水分、碳循环、热量平衡等有重要影响。土壤圈与大气圈在近地表层进行着频繁的水分、热量、气态物质的迁移转化,土壤不仅因其疏松多孔而能接收大气降水及其沉降物质以供应生命之需,而且还能向大气释放CO 2、CH 4、N 2O 等气体,参与碳、氮、硫、磷等元素的全球循环,并对全球环境产生影响;
③将大气降水重新分配为入渗、地表流失、下层土壤内流失和地下水流失,影响地表水资源的总量及其化学成分;
④作为地球的“皮肤”,使岩石圈遭受外营力破坏性影响得以缓解;
⑥在分解人类生活垃圾、净化生态环境等方面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土壤和人的关系
①土壤向人类提供食物、纤维物质,是人类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通过土壤形成发育过程分解和净化人类生存环境中污染物和废弃物,因而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首端,又是维持生存环境质量的净化器。土壤支撑社会经济构架并保护人类文明遗产。
②人类活动参与成土过程,合理使用可改良土壤,反之会引起土壤退化。
5. 生态系统的组分有哪些?
【答案】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具有一定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各组分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结构执行一定的功能。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由四类成分构成,即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二个类群。
(1)非生物成分包括太阳辐射能、H 2O 、CO 2、O 2、各类无机盐和蛋白质、脂肪、糖类、腐殖质等有机物质。它们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源泉
(2)生产者包括所有的绿色植物、蓝藻、为数不多的光合细菌与化学能合成的细菌,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自养成分,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从环境中吸收的无机物合成为葡萄糖、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等有机物质,并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质中,为一切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所以它们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成分。
(3)消费者包括各类动物,属于异养生物。它们不能利用太阳能制造食物,只能依靠植物为食物获取所需的能量,维持其生存。消费者根据其食性不同又分为:
①植食动物,直接以植物为食物资源的动物,属于第一级消费者。
②肉食动物,以捕捉动物为主要食物的动物叫做肉食动物。
(4)分解者主要指细菌、真菌和一些原生动物。它们把动植物的排泄物和死亡有机残体等复
杂有机物逐渐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被生产者重新吸收利用,所以分解者又称为还原者,它们在有机物的降解过程中获得能量和营养物质。分解者广泛分布于生态系统中,不停地促使自然界的物质发生循环。
6. 气团和锋面可分为哪些类型? 锋面附近气象要素有哪些突变表现?
【答案】(1)气团的分类
气团是指在广大区域内水平方一向上温度、湿度、垂直稳定度等物理属性较均匀的大块空气团。
①按气团热力性质分类
气团按其热力性质可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冷、暖气团是根据气团温度与所经下垫面的温度对比来定义的。气团向比它暖的下垫面移动时称为冷气团;气团向比它冷的下垫面移动时称为冷气团。
②按气团源地的地理位置和下垫面性质分类
气团按其源地的地理位置和下垫面性质可分为冰洋气团(北极气团和南极气团)、冰洋(北极、南极)海洋气团、极地(中纬度或温带)大陆气团、极地(中纬度或温带)海洋气团、热带人陆气团、热带海洋气团、赤道气团。
(2)锋面类型
锋是温度或密度差异很大的两个气团相遇形成的狭窄过渡区域
①根据锋移动过程中冷暖气团的替代情况,锋面可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四种类型。
a. 冷锋是指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b. 暖锋则是指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c. 准静止锋是指很少移动或移动速度非常缓慢的锋;
d. 锢囚锋是指锋面相遇、合并后的锋。
②根据形成锋的气团源地类型,可将锋分为冰洋锋、极锋、赤道锋三种类型。
a. 冰洋锋是冰洋气团与极地气团之间的分界面。
b. 极锋是极地气团与热带气团之间的分界面。
c. 赤道锋是热带气团与赤道气团的分界面。
(3)锋面附近气象要素突变表现
气象要素有突变:气团内部的温、湿、压等气象要素的差异很小,而锋两侧的气象要素的差异很大。
①温度场
气团内部的气温水平分布比较均匀,通常在100公里内的气温差为10℃,最多不超过20℃。而锋附近区域内,在水平方向上的温度差异非常明显,100公里的水平距离内可相差近100℃,比气团内部的温度差异大5~10倍:在垂直方向上,气团中温度垂直分布是随高度递减的。然而锋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