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贵州省培养单位地球化学研究所835自然地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日地距离
8【答案】日地距离是指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地球距离太阳约1.5×l0km ,这样的距离不
近也不远,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阳辐射比较适中,使地表的平均温度高于水的冰点、低于水的沸点,大部分水以液态存在,为生命的孕育创造了条件。
2. 洪积扇
【答案】洪积扇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由季节性或突发性洪流在山口堆积而成的扇形堆积体。洪水河流携带大量泥沙,砾石搬运物,到出山口由于坡度急剧变缓、水流分散和下渗、水量减少、流速减缓,动能降低,因而大量的碎屑物散开形成以出山口为顶点,向外辐射状的扇形堆积体。常年径流也可形成类似扇形地貌,称冲积扇。两者并无明显界线,主要是发育环境不同。
3. 海洋岛
【答案】海洋岛是指面积比大陆岛小,与大陆在地质构造上没有直接联系,从来不是大陆的一部分的岛屿。海洋岛又可按成因分为火山岛和珊瑚岛两类:①火山岛,火山岛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②珊瑚岛,由珊瑚礁构成的岩石岛。
4. 经度与纬度
【答案】①某一地点的经度,即该地所在经线与本初经线之间的角距,即这两个经线平面在地轴上的夹角。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经线,或称本初子午线,即经度的零度线。由此向东和向西,各分180°,称为东经和西经。东经和西经180°线是重合的。②一地的纬度即该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赤道纬度为0°,由赤道向两极,各分为90°,北半球的称北纬,南半球的称南纬。
5. 矿物
【答案】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大部分矿物为晶质固体,亦有少数旱液态和气态。自然界中单质矿物为数极少,而化合物构成的矿物则占绝大多数。晶质矿物因化学成分不同,结晶构造及几何形态也不同,但成分相同的物质因形成环境有别也可有不同的结晶构造与外形。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
6. 土地
【答案】土地是包含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与基础地质、水文与植物,还包含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以及动物就人类目前和未来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我国地理学家普遍赞成土地是一个综合的自然地理概念,认为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种自然要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
7. 地壳
【答案】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底界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其上层化学成分以氧、硅、铝为主,平均化学组成与花岗岩相似,称为花岗岩层,亦有人称之为“硅铝层”;下层富含硅和镁,平均化学组成与玄武岩相似,称为玄武岩层,也有人称之为“硅镁层”。在大陆和海洋均有分布,是连续圈层;两层以康拉德不连续面隔开,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km ,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海洋厚度较小。
8. 黄赤交角
【答案】黄赤交角是指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夹角,这个夹角叫做黄赤交角。黄道面就是地球的公转轨道所在平面。现在的黄赤交角是23°27'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以及地球
的公转运动,使得正午太阳直射点在一年中变化于南、北纬23°27' 之间,从而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9. 变质岩
【答案】变质岩是指受到地球内部力量(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等)改造而成的新型岩石。该岩石具有特定的比重、孔隙度、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等物理性质,一般分为正变质岩和副变质岩两大类。固态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发生物质成分的迁移和重结晶,形成新的矿物组合,它是组成地壳的主要成分,是建筑、钻探、掘进等工程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是各种矿产资源赋存的载体。
10.隐域性
【答案】隐域性指由地势起伏而导致水平地域结构发生异化的现象,又称内地带性地域。海陆分布、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和不很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受局部地形或土壤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隐域植被,可分布在不同的植被地带内,夹杂在显域植被中间,不形成独立的植被地带:由于岩石组成、地形起伏、地质构造等所引起的大的山地、高原、平原等都是典型的非地带性自然综合体。
11.土壤生态系统
【答案】土壤生态系统是土壤中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构成的整体,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亚系统。其结构组成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的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以及土壤内部水、气、固体物质等环境因子。其功能主要表现在系统内物质流和能量流的速度、强度及其循环和传递方式,不同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各不相同,反映了
土壤生产力相异的实质。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通过人为管理措施加以调节和改善。
12.综合自然地理学
【答案】综合自然地理学以各部门自然地理学为基础,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及整体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阐明这个环境整体的结构特点,形成机制、地域差异和发展规律。
二、分析题
13.论述植物对生态系统的作用。
【答案】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态之一,包含了如乔木、灌木、藤类、青草、蕨类、地衣及绿藻等熟悉的生物。生态系统是指在一个特定环境内,其间的所有生物和此一环境的统称。植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C 循环方面
绿色植物吸收CO 2和水,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状态的C 固定成有机分子的C ,再被动物、细菌和其他异养生物所消耗。绿色植物也能够通过呼吸作用把产生的CO 2和水排出体外,返还给无机环境,CO 2又可以被绿色植物直接再利用。可见绿色植物在C 循环中的作用巨大。
(2)在能量传输方面
太阳能和化学能通过绿色植物,源源不断地输入到生态系统中,成为消费者和还原者的唯一能源。太阳能输入生态系统后,能量才能不断地沿着生产者、草食动物、一级肉食动物、二级肉食动物等逐级流动,形成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
(3)在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方面
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就是绿色植物。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最积极和最稳定的因素,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可知,植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人类应该要认识到植物的重要性,采取措施,保护植物。
14.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垂直自然带结构类型各有何特征?
【答案】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垂直自然带结构类型的特征分别为:
(1)东部季风区垂直自然带结构类型特征
东部季风区的垂直自然带均以山地森林各分带为主体,而且一般由两个以上森林类型所组成;植被多属中生类型,生物化学风化占优势,发育各类森林土壤,呈酸性反应;每一个温度带的垂直带谱结构都反映着该水平地带的特征。
(2)西北干旱区垂直自然带结构类型特征
由于水分状况的不同,垂直自然带带谱结构的基带由灌丛草原向干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过渡,而山顶都有草甸;土壤由栗钙土向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过渡;植物种类中,旱中生或旱生种类逐渐占优势,土壤豁化过程明显,碳酸钙累积更丰;垂直自然带的阴、阳坡之间差别明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