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复试之比较文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译介学之交往属性具有哪三种作用? 哪三个特点?

【答案】(1)译介学交往属性具有的作用

①从事译介学之文学交往实践的主体间可以通过交往实践从“他者”身上看到“自我”,并以“自我”为尺度去看待“他者”,从而形成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

②可以促进文学、文化和文明共同体的渐次形成。

③可以交互影响和自由流动的方式保证“薪火相传”,文脉流播,促进人类社会和文明的持续和谐发展。

(2)译介学交往属性具有的特点

①交往实践取决于交往理性;

②译介学交往实践有赖于范式建构;

③交往属性决定交往功能。

2. 什么是本土主义?

【答案】(1)本土主义是指一种与西方中心主义相对立的、狭隘的民族中心主义,或者称为文化保守主义。

(2)本土主义主张坚决抵制西方中心主义,力图维护自身本土文化的“纯洁”和“本源”的特色。这种本土主义主张一种危险的“种族分裂论”,它强调民族与民族之间具有所谓的“不可通约性”,并且把它视为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特征。

(3)本土主义实质上既是一种文化孤立主义,又是另一种文化中心主义。

3. 什么是接受的期待视野? 请以中俄文学交往的实例说明文学接受中的“期待视野”现象。

【答案】(1)接受的期待视野

接受的期待视野是接受者在阅读前就己经存在的意向。这种意向是接受者在长期的阅读审美习惯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审美观念。接受文本前,已形成的期待视野渴望对作品向纵深发展的趋势做出某些超前的理解、估计与期待。

(2)文学接受中的“期待视野”现象

①清末,中国一度对俄国的虚无党小说情有独钟。这就是一个涉及接受中读者的期待视野问题。无党小说属政治小说之列,与社会联系最为密切。清末的一些重要刊物如《新小说》等都刊过虚无党小说,大多描述虚无党人尤其是女虚无党人在革命或反专制行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清末中国文坛对俄国虚无党小说的接受主要是基于反对清朝专制统治的热情。

②中国读者喜欢阅读情节曲折的小说,一些比较成功的虚无党小说,其布局大多悬念迭生,情节往往惊险曲折。对习惯于鉴赏情节的中国读者而言,在艺术上有很大的魅力。虚无党小说中的侦探小说与传奇小说尤其受中国读者重视,如《女党人》就被置于“侦探小说”栏下,更有不少虚无党小说带有传奇色彩。

③清末尤为看重以女虚无党人为主人公的这类小说,因为俄国此类小说对俄国本土专制主义的猛烈攻击,在当时深受专制残酷统治的中国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共鸣。除此之外,也与当时女权思潮的兴起有很大联系。

总之,俄国虚无党小说在清末的流行只是一种特定环境中出现的特殊的译介现象,读者的期待视野是中国接受俄苏文学和文化影响的一个重要前提。

4. 简述在女性主义方向下对精神分析的探讨。

【答案】精神分析的女性主义者都承认,弗洛伊德、尤其是他的弟子海伦娜·多伊奇和埃里克·埃里克森的理论对妇女受压迫起了作用。尽管如此,她们还是相信,倘若女性主义者重新解释弗洛伊德的文本,通过抛弃它的生物决定论,强调俄狄浦斯阶段而不是强调人类性发展的俄狄浦斯阶段,或者通过以非父权的声音来讲俄狄浦斯的故事。那么,弗洛伊德的文本也可以被用来实现女性主义的目标,正如反之它可以用于非女性主义的目标一样。

(1)反思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

早期的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学家如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卡伦·霍尔内和克拉拉·汤普森,他们都主张:妇女(和男人)的社会性别身份、性别行为和性取向不是生物学事实的结果。相反,它们是社会价值的产物。他们坚持认为,女人的生物性不是她的命运一一她之没有阴茎的确很重要,但这个重要仅仅是因为社会恰恰是赋于了男性以优越于女性的特权,由此,这三位理论家中每一位都对赋予妇女权力作出了贡献。

(2)支持或反对双亲共同抚育的女性主义者个案

精神分析的女性主义者多罗西·丁内斯坦、南西。乔多罗坚持应该更多地聚焦于性心理发展的前俄狄浦斯阶段,而不是仅仅关注俄狄浦斯阶段,通过这样的研究,她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父权社会如何以创造和维持男性统治的方式来建构性欲与社会性别。根据丁内斯坦和乔多罗的看法,有关作为个人和社会的男人和女人,这里的许多失误可以追溯到这一事实,即妇女承担了全部或大部分抚养子女的职能。如果男人和女人一样承担抚养重任,子女就能在成长的过程中认识到,父亲和母亲都有同样的力量和弱点,人类处境的问题不能归咎于男人,也不能归咎于女人。

(3)发展女性主义对俄狄浦斯情节的再设释

朱丽叶·米切尔表示同意弗洛伊德的观点:俄狄浦斯情境是普遍存在的; 她意味着,没有对乱伦的禁止,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存在。男人交换女人而不是相反,这正说明了人类社会的父权制特征。米切尔认为,交换妇女这一律法,深深植根于人类的无意识,在个人解决俄狄浦斯情结的痛苦阶段浮现出来。因为男人不再需要通过交换女人来建立社会,米切尔推论说,俄狄浦斯情结现在可能成为多余的奥特纳坚持认为,人们把权威、自主性和普遍性归之于男性的,而把爱、依赖和个别性归之于女性的,但这些对于俄狄浦斯情结并不是最重要的。社会性别结合关系仅仅是儿童接

触男人和女人的经验的结果。社会如果改变儿童接触男人和女人的经验,也就会改变他们关于“男人特性”和“女人特性”的观念。

综卜所述,在女性主义方向下对精神分析的探讨,主要涉及生物决定论,男性和女性在抚育子女的角色扮演以及对俄狄浦斯情节的诊释等方面。她们认为弗洛伊德的文本具有巨大的阐释空间,可以用来达到女性主义的目标。

5. 为什么说译介学应是本体论、认识论、知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答案】译介学的理论属性因时代、理论层面或视角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1)当代译介学研究的特点是以文化转向为理论背景、强调理论渗透、注重跨学科整合以及宏观的文化整合阐释。其特点呼应了当代学术主流,主要从方法论入手,强调科学范式的学科整合能力、宏阔的理论视野和深邃的理论背景。

(2)译介学本身也具有工具性,因为它可以为多元文学世界提供文本平台。

(3)从本体论的另一个角度看,译介学本身亦具本体性,因为由于译者的介入,翻译本身也是一种别具深意的异质文学对话。

(4)译介学也是知识性的,因为由于文本流播、文学对话及其知识之互通有无,异质文学的融摄抑或共通、共同、共享才成为可能,并且,译介学本身即是一套知识体系,也是一种知识贡献。

因此,译介学应是本体论、认识论、知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6. 从总体的角度论述文学与哲学、宗教、心理学、艺术互渗为比较文学进行跨学科研究所提供的学术背景及可能性。

【答案】文学与哲学、宗教、心理学、艺术互渗为比较文学进行跨学科研究所提供的学术背景及可能性主要表现在:

(1)文学与其他分科的混生共存

在东西方文化漫长的古代时期,文学与哲学、宗教、心理学、艺术这些分科都是混生的。在人类逐渐走向文明社会的过程中,这些混生现象开始从混沌一体的活动中脱离出来,并逐渐走向精细专门的研究。

(2)学科间的整合汇通

无论是一门学科内部还是各个学科之间,一方面应该朝着精微方面走向分类与深入,另一方面也应该走向宏观的整合与汇通,分类与整合应该辩证地同时存在,由于后现代时期各种学科过度地精细化分类,所以整合与汇通显得格外迫切。在人文社会学科力一向下,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表现出自身学科在分类、差异中走向整合、汇通的多元研究视域。

(3)跨学科是衡量比较文学研究成立的重要标识

虽然后现代景观下学科划分的精细化使学科之间产生的差异性越来越大,但这种学科的划分毕竟是建立在文化混生的漫长历史背景下,所以在后现代景观下无论在学理上人为地给子学科怎样的精细划分,其实各个相关学科发展的历史背景还是由丰富的多维意义链所联接的。这为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