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928比较文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怎样从比较的视域理解赛义德后殖民批评理论的宗教背景?

【答案】从比较的视域理解赛义德后殖民批评理论的宗教背景,具体如下:

(1)后殖民理论的原创者都不是西方本土学者,而是来自十第三世界亚洲的中东学者,赛义德的成名作《东方学》和《文化与帝国主义》在思路的整体构成上,是以第三世界亚洲中东伊斯兰教为文化背景向西方及其宗教文化传统一一基督教挑战的后现代语境下的宣言书。

(2)赛义德在信仰终极上挑战的是西方基督教文化传统,以及忘却了几千年来在本体信仰上支撑西方文化的主流传统一一基督教文化,把自己置放在了伊斯兰教传统与基督教传统的文化与信仰冲突中。

2. 根据译介学的两层含义,思考译介学与比较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案】译介学兼有“媒介”和“翻译”两层意思,从这一角度思考译介学与比较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如下:

(1)文学影响的起点(发送者)和终点(接收者)之间由媒介沟通,这种媒介称作“传递者”。媒介属于传播者的范畴。比较文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七大领域之一就是世界主义文学的传播者。译介学作为文化交流的媒介也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2)翻译是文学交流的最重要的途径,译介学中的翻译也是比较文学所要研究的主要对象。因此,译介学既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也是文学交流和比较文学得以开展的前提和途径。

3. 什么是西方中心主义?

【答案】(1)西方中心主义是指一种以西方文化为中心来理解他种文化的思想方式。

(2)西方中心主义呈现为两种形式①西方人对于自身文化的扩张; ②其他民族对于西方文化的盲日崇拜。

4. 译介学之文学对话具有哪三个特点?

【答案】译介学之文学对话的三个特点具体如下:

(1)文本(原作和译作)构成主体对话的重要中介,这是因为对话的主体一一人(作者和译者)常常通过占有或加工文本而发生关联; 同时,进人人的实践领域(译介活动)的文本也以作者和译者之间的交流为中介,重构彼此间的相互关系,生成为人化文本。

(2)对话主体间各自在文学实践中通过阅读、教化、交流而形成的文化共通感既是彼此交往对话的前提,又可通过这种交往对话得以升华,形成不断涵括人类普遍文化价值的新的、更高层次的共通感。

(3)深厚的文化(或审美)经验、准确的精神分辨力、良好的文化(或审美)判断力是建立

主体间价值认定的基础。异质文学问共通、共同、共享的价值标准只有经过这种价值认定才能建立起来。

5. “语言工具观”和“语言阐释观”的基本区别是什么?

【答案】就译介学的理论出发点而言,其早期的关注重点主要在语言的各种用法之上,可大体归入“语言工具观”和“语言阐释观”这两个范畴,二者间的基本区别主要有:

(1)语言工具观将语言看作交际工具,可表达思想和意义; 语言阐释观将语言看作阐释工具,可以建构思想和意义。

(2)语言工具观所表达的思想来自语言本身; 语言阐释观则以意义建构现实,并且根据不断变化的文化与社会语境打上现实的烙印。

(3)基于“语言工具观”形成的译介学理论要求客观传达信息,努力建构文本类型; 基于“语言阐释观”形成的译介学理论要求阐释文本的创造性价值,尽力描写译入语中所打上的原文烙印,而阐释的基础则是译本的社会功能及效果。

6. 比较文学研究中对话的两个层面内涵是什么?

【答案】比较文学研究中对话的两个层面内涵主要是:

(1)对话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操作方法,它是一种话语形式。即用“非我的”和“他者的”眼光来看待所研究的对象,把不同民族的文学视为各自独立、各具特色的、相互平等的、能够展开对话的双方,对话主张破除一切形式的中心主义,实现各民族文学问的友好交流。

(2)对话是一种具有哲学蕴涵的视角和态度,它是一个理论概念:即对话这一概念具有抽象意义上的哲理意味,它指向平等、开放、无中心、非定型等理论特征。

二、论述题

7. 为什么说“对话”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是必然的和可能的?

【答案】之所以说“对话”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是必然的和可能的,原因在于:

(1)广义上看,各民族文化间的对话的必要性产生于当今世界的种种变化

①我们正处于一个文化转型时期,世界进入了信息时代,世界政治经济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并引起了思想观念的极大改观。人们逐渐认识到一切体系和中心都是相对的,都只是无限的宇宙、无限的时间的一小部分。

②要使一个体系富有活力,就必须在另一参照系的比照中,用一种“他者的”陌生眼光加以重新审视。这就促成了文化外求和横向开拓的必然性和迫切性。

(2)狭义上看,对话是比较文学研究摆脱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主义之后的必然选择

它关系到比较文学确立和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

①对话作为一种研究方式,使得比较文学从过去的种种错误中解脱出来,为比较文学真正成为一个学科提供了可能性。

②对话作为一种具有哲学蕴涵的视角和态度,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存在提供了理论证据。从比

较文学发展史来看,这一点已经获得了人们极大的重视。西方学者也认识到,应该放弃欧洲中心论,将目光转向全球。

8. 比较文学在21世纪的文学研究中应该有什么样的学科定位和发展?

【答案】(1)比较文学应处于21世纪跨文化研究的前沿

文学在各种文化中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它涉及人类的感情和心灵,在不同文化中有着较多的共同层面,最容易引起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之间人们的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和心灵共鸣,所以也最有利于发扬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改进人类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避免灾难性的文化冲突以致武装冲突。

比较文学这一学科虽然己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但过去多局限在以希腊和希伯莱为基础的西方文化体系中,对非西方文化则往往采取征服或蔑视的态度。全球化时代提出文化多元化问题以来,这一情况有了极大改变。

西方文化需要一个完全不同的“他者”作为参照系来重新认识和更新自己; 过去处于边缘,备受压抑的非西方文化也需要在与西方文化的平等交流中实现自身文化的现代化并向前发展,而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也正是日新月异。可以断言,在新的世纪里,西方与非西方之间的跨文化文学研究和文学与其他学科相连的跨学科文学研究势必大大超越前一世纪的比较文学,从而开辟比较文学的新纪元。

(2)不同的发展阶段,比较文学应随学科边界的不断扩大而相应调整其学科位置

21世纪的比较文学研究,既要树立一种文化全球化与多元文化意识并重的文化观念,又要成为人类精神相互对话和沟通的语境和操作平台。当我们瞻望比较文学在未来文学研究中的发展走向时,不禁会回想起勃洛克在1969年就己提出的观点:当前没有任何一个文学研究领域能比比较文学更引起人们的兴趣或有更加远大的前途; 任何领域都不会比比较文学提出更严的要求或更加令人眷恋。

总之,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己无可置疑地得到了国内、国际学术界的首肯,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它实际上己扮演了一个小可或缺的文学与文化中介与交流媒体的角色。比较文学研究以其自身独特的方法与思路,让人们既认识了自己——本国本民族的文学与文化,又认识了“他者”——他国他民族的文学与文化,甚至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把握世界文学的共同走向与共通规律,这是国别或民族文学研究所无法企及的。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乐观地预见,比较文学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21世纪将有更大的学术空间,对世界文学和人类文明将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