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大学比较文学论题(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一次成功的文学对话其前提是什么?
【答案】一次成功的文学对话其前提是:
作者和译者均确认并相信作品内容真实,符合社会价值规范,双方均有借助文本对话实施主体对话的诚意。只有这样,对话双方才有可能一起被结合到文学译介及其交往实践这个共同的关系之中,进入彼此认同的对话机制和网络,形成互为主体的沟通关系。
2. 简述钱钟书在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上的贡献。
【答案】钱钟书知识结构上博通中外,又在欧洲受过多年的教育与训练,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早在新中国成立前,钱钟书就出版了《谈艺录》
昔人谈艺之作甚多,历代诗话、词话,甚至野史笔记中所在多有。明人徐祯卿即以所著《谈艺录》名世。但钱钟书的这本书与昔人相比却有很大的不同,最重要的一点是,昔人谈艺往往从印象出发,就诗说诗,即便能举一反二,也很难超脱时代的局限。因此多为赏析之作。
钱钟书的这本书虽也自称“赏析之作”,但因其所考所论,能“采‘二西’之书,以供三隅之反”,因此自成一格。况钱钟书博极群书,学贯中西,凡所采用,均中西学界方家之作,因此所论问题,虽多不大,却能做到微言大义,于广博中见出精深,中西文学实例相互参校,相互阐发。《谈艺录》本身就是一本优秀的比较文学研究专著。
(2)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钱钟书巨著《管锥编》,是中国比较文学史的一座丰碑
它继续采用《谈艺录》那种典雅的文言诗话形式,围绕《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等中国古代10部重要典籍,引用了800多位外国学者的1400多种著作,结合3000多位古今中外作家的创作,彻底打破时空界限与学科界限,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比较研究,往往将中外文学现象与理论进行互补与互证。
(3)《七缀集》是不可多得的比较文学精品
钱钟书在80年代出版的《七缀集》,全用活泼醇正的白话写成,同样是不可多得的比较文学精品。钱氏的这些研究成果正是传统学术的求“通”意识与现代学科的比较意识结合得最为完美的典范。与此同时,一批比较研究中外文学、探索中外文学关系的文章也出现了,并引起了学界的瞩目。
(4)1981年1月,北京大学正式成立比较文学研究会,由季羡林任会长,李赋宁任副会长,钱钟书杠顾问,决定出版不定期的《通讯》,并编辑出版《比较文学研究从书》。
3.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案】(1)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是“他者”的形象即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如“近代中国文学中的西方形象”、“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形象”等
(2)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三层含义
①它是异国的形象;
②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
③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
其中第二点是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重点,即注重研究创造出了形象的文化。
(3)比较文学形象学对“他者”的研究不能只局限在作家作品,而必须伸展到历史、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它不仅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也是跨学科的。形象学研究的日的不仅在于揭示一个作家、更在于揭示一种文化在言说“他者”时所特有的规律、原则和惯例。
4. 怎样理解比较视域在民族文学研究中是方法论,而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是本体论?
【答案】正确理解比较视域在民族文学研究中是方法论,而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是本体论,具体如下:
(1)比较视域在民族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其是否具有自觉性
民族文学研究中对比较视域的运用,通常是作为一种文学研究的方法出现的,即把比较视域作为方法论在研究中下意识地使用; 而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比较视域则是作为这一学科安身立命的基本一一本体而出现,即把比较视域作为本体论在研究中自觉地使用。
(2)民族文学研究中的比较研究主要服务于一般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研究的目的
这类文学研究在比较文学学科的史前时期己经大量存在。比较文学更重视的是多边文学之间的关系,重视的是隐藏在种种文学现象背后的共同机制。
(3)民族文学研究中的比较研究与比较文学研究有着本质的不同
比较文学中的比较视域具有自觉性,这种自觉性除了为文学研究提供多种角度和立场外,它还重视对自身的审视,即对可比性机制的检视。
(4)比较视域不把两个属于不同民族的文学进行硬性类比
比较视域还要审视这种研究的效果如何,也就是这种研究是否揭示了某种文学关系。两个民族以上文学研究的是文学生态的多样性,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比较视域既关注这种文学生态的多样性,也关注隐藏在这种多样性背后的深层结构,即他们的共通性。
(5)比较视域的自觉性还体现在它并不固守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打破文学的界限后,扩大了文学研究的领域,更重要的是强调了比较文学研究的新目标,人们可以把文学作为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艺术学乃至于自然科学的文本,研究一定时期社会的某一方面的状况或总体状况。
5. 为什么说后殖民批评在研究视域上为比较文学注入了新鲜的学术生命力?
【答案】之所以说后殖民批评在研究视域上为比较文学注入了新鲜的学术生命力,原因在于:
(1)比较文学在研究视域上是在“四个跨越”的选择中展开自己的研究。后殖民批评的跨民族、跨语言与跨文化内质是当下国内学术界众所周知的,同时后殖民批评还具有跨学科性。
(2)后殖民主义的源起基地是文学和文化的研究,却广涉一系列学科,它是当下学术研究中最有影响力、扩展最迅速的领域之一。因此,20世纪90年代取道于欧美学界在中国大陆崛起的后殖民批评给当下比较文学研究注入了新鲜的学术生命力。
6. 20世纪译介学的发展主要围绕哪些概念进行? 其学科内涵是什么?
【答案】(1)20世纪译介学发展主要围绕的概念
①30年代以前,重视“文化建构”。“文化建构”这个概念将翻译视作创造力量,借此特定的翻译策略可以服务于各种文化及社会功能,从而建构民族语言、民族文学乃至民族本身。
②40至50年代,关注“可译/不可译”问题,主要争论在“理论上不可译”而“实际可译”这两个极端的范围内进行。
③60至70年代,“等值”成为核心概念,其理论出发点是承认语言与文化中存在“共核成分”,因而尤为关注译文分析工具及其评价标准问题。
④80年代,译介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理论兴趣是跨文化交际问题,尤为关注“译本的相对自主性”这个核心概念。
⑤90年代的主要特点是理论翻新,方法林立,学术范式开始文化转型。此前几十年内相继交替出现的各种概念开始交汇整合,“分层系统理论”、“目的论”、“后结构主义”、“女性批评”等为译介学研究注入理论内涵,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2)20世纪译介学发展主要围绕概念的学科内涵
①译文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该译本是否可以身临其境,与译本读者“心心相印”。
②译介学也关注翻译的意识形态效果,关心译文再现原文如何体现了经济与政治利益。
③翻译还受到后殖民主义思潮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人类学、地缘文化研究、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领域。
二、论述题
7. 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是否会削弱比较文学在文学研究中的作用与意义?
【答案】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不会削弱比较文学在文化研究中的作用与意义。可以说,比较文学之所以在80年代迅速崛起并成为一门“显学”,是因为它顺应了世界文化互相交流、互相对话的历史趋势,适应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1)随着20世纪交通下具和传播媒体的发达、全球化的影响与冲击、国际交往的频繁,文化交流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深入地进行,而且成为影响各国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此情形下,一元视角下的文学研究己远不敷足用。
(2)从比较文学的比较视域出发研究各国文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影响,越来越成为一种必然的历史潮流,成为21世纪文学研究的主流趋势。可以预测,未来的比较文学研究必须积极认识文化交流的丰富性、复杂性,辨析不同文化之间的传递方式,探究文化传播中文学价值与形式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