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州大学教育财政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叫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的构成要素是什么?
【答案】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依据客观经济规律,以特定的财政理论为依据,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而采取的财政措施的总称。
财政政策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
(1)财政政策主体。财政政策主体是指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主要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2)财政政策目标。财政政策目标是指通过财政政策的实施所要达到的目的,它是财政政策的核心,在财政政策体系中具有决定意义。当前,我国财政政策目标主要有以下四个: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收入公平分配。
(3)财政政策工具。财政政策工具是政府所选择的用以实现财政政策目标的各种手段。一定的财政政策工具构成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它必须是为实现政策目标所需要的,可以影响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变化,而且能够为政府直接控制。财政政策工具一般可分为三大类: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国家预算。财政收入包括税收和国债。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支付。
对于财政政策目标来说,各种财政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是十分重要的。如果缺乏有效的协调配合,各种政策工具之间可能产生相互冲突,从而抵消财政政策的效果。
2. 简述税制结构的决定因素。
【答案】决定税制结构的主要因素可以概括为经济发展水平、征收管理能力、财政支出结构、税收政策目标以及周边国家示范效应等。
(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低),人均收入越高(低),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的收入占税收收入总额的比重越高(低)。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为什么工业化国家以所得税为主,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以商品税为主的原因。
(2)征收管理能力。会计制度越完善,征收管理手段越先进,诚信纳税程度越高,所得税的收入比重越高:相比之下,商品税的收入比重在发展中国家比较高,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商品课税在管理上要比所得课税更容易些。
(3)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结构对税制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专税专用的情况下,如果某项财政支出的需求较大且所占份额较高,那么,为此融资的相应税种的收入比重也会随之较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社会保障税。
(4)税收政策目标。理论上一般认为,间接税比所得税更有利于经济增长,而所得税比间接税更有利于公平收入分配。所以,旨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一般是以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 旨在公平收入分配的发达国家,一般是以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为主的税制结构。
(5)相邻国家的示范效应。一国的税制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周边国家税制结构的影响,这种示范效应涉及资本、劳动力、商品在相邻国家间的流动。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税制结构表现出趋同的趋势。在经济发达国家的税收结构中,所得税占的比重下降,商品和服务税的比重上升。而在发展中国家中,所得税收入所占的比重缓慢提高,间接税的比重则有所下降。
3. 简述税收的分类。
【答案】现代国家的税制一般都由多个税种组成,各税种既相互区别又密切相关,依照一定的标准将各税种分别归类,是研究和建设税制的重要前提。税收分类的标准和方法很多。
(1)所得课税、商品课税和财产课税
按照课税对象的性质可将各税种分为所得课税、商品课税和财产课税三大类。
①所得课税,是指以纳税人的净所得为课税对象的税种,一般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
②商品课税,包括所有以商品为课税对象的税种,如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等。 ③财产课税,是指以各类动产和不动产为课税对象的税收,如财产税、遗产税、赠与税等。 (2)直接税与间接税
以税负能否转嫁为标准,即凡是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归属于间接税; 凡是税负不能转嫁的税种,归属于直接税。一般认为,所得课税和财产课税属于直接税,商品课税属于间接税。
(3)从量税与从价税
按照课税标准分类,可将税收划分为从量税和从价税。按课税对象的数量、重量、容量或体积计税的称为从量税; 按课税对象的价格计税的称为从价税。
从量税的税额随课税对象数量的变化而变化,计算简便,但税负水平是固定的,是不尽合理的。从价税更适应商品经济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贯彻国家税收政策,因而大部分税种都采用这一计税方法。
(4)价内税与价外税
以税收与价格的关系为标准,可将税收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凡税金构成价格组成部分的,称为价内税; 凡税金作为价格之外附加的,称为价外税。
一般认为,价外税比价内税更容易转嫁,价内税课征的侧重点为厂家或生产者,价外税课征的侧重点为消费者。
(5)中央税与地方税
中央税和地方税是按税种的隶属关系划分的。把税收划分为中央税和地方税,并不意味着中央与地方具有同等的征税权力,而是由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实行分级管理体制所决定的。
4. 结合美国和日本的经验教训,思考和总结我国财政政策实施和操作的基本经验。
【答案】我国自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到2004年转向稳健财政政策这一期间的经济形势,与美国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以及日本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经济形势十分类似,当年
美国长期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后导致经济“滞胀”,日本实行扩张政策后陷入长期低迷,而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并顺利实现了转型,两相对比,可以得出一些有益的经验教训。
(1)财政政策的实施及其转型的成功,首先取决于对政治经济形势的准确判断,并及时转换政策目标。准确判断国内外经济形势,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政策措施以及推动政策转型,这是财政政策实施及其操作的基本经验。
(2)在政策操作上,突出主要政策目标,兼顾协同政策目标,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是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和经济运行的实际,以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为中心目标,兼顾其他相关目标,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这方面的经验有:
①束封激需求和改善供给相结合,在采取扩大财政支出刺激投资需求的同时,着眼于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注重农业发展和西部大开发。
②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相结合,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注重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出口商品技术含量,改变出口商品结构,即不仅促进当前的经济增长,而且着眼于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性”。
③刺激需求与调整分配政策相结合,特别是提高城镇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大力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扩大国内消费市场,从而逐步建立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机制。
④没有奉行凯恩斯主义的减税政策,而是大力推行“税费改革”,通过清理乱收费、乱摊派减轻企业和居民额外负担,同时,充分发挥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鼓励投资和消费,促进技术创新和出口。
⑤充分运用财政补贴和财政贴息于段,在扩大财政支出的同时,带动银行贷款的增长,对民间经济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扩散效应。
(3)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审慎操作。不论是扩张政策还是紧缩政策以及政策转型,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审慎操作,实行渐进式“微调”,防止扩张或紧缩过度,切忌急转弯引致大起大落,即目标要明确,步骤和方法要稳妥。
(4)实行增加政府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而不是实行减税政策,现在看来,这是一条成功的经验。扩张性财政政策有不同的类型,主要有以减税为特征的扩张性政策和以扩大财政支出为特征的扩张性政策的区别。
(5)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恰当配合,是财政政策既实现扩张效应又避免扩张过度的重要条件。我国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实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赤字债务化,因而可以避免经济增长的同时出现加剧通货膨胀的后果。
5. 什么是税收“中性”,体现税收“中性”原则,是否意味着可以忽视税收对产业结构的调节作用?
【答案】(1)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应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如果政府课税改变了消费者以获取最大效用为目的的消费行为,或改变了生产者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的市场行为,就会改变私人部门原来(税前)的资源配置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