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于20世纪初期被发掘或者说是被再次发掘的赫尔曼•麦尔维尔现在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被看重,他被认为是十九世纪美国纪念碑式的作家。其中篇小说《比利•巴德》自1924年出版以来,一直受到连续不断的研究和讨论。评论家们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过这部作品中所蕴含的主题,如善与恶的冲突、麦尔维尔或接受或反抗的态度、是一部悲剧或仅仅是一次反讽、以及各种宗教性的暗示等等。所有这些观点都很有价值,但《比利•巴德》还可以被开发出更多内涵。 本文旨在运用福柯的理论揭示权力机制是如何通过规训和惩罚的手段在“不屈”号这个微型社会中运行的。这艘军舰上严格的纪律通过各种规训技巧来实现,包括对全体人员的空间分配,行为、动作的控制以及所有部分的统筹划一。这一严格的纪律由无所不在的监视保证,“不屈”号上的每个人都处于严密的观察之下以防止其做出错误的行为。金字塔式的形象被运用以展示从维尔舰长到普通水手的纵向监视以及船上所有人之间的横向监视。自我监控和忏悔也同样被用作规训手段,它们使规训在水手们心中内化而使其自觉处于自我监视之中。 高度规训的社会需要惩罚以保证其稳定。惩罚的形式也逐渐由公开刑罚转变为不可见的惩罚。公开处以刑罚能完全展示规训权力的力量并激起目击者对处罚的集体恐惧意识,这种恐惧也以潜在的不可见的惩罚方式作用于观众。鉴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不屈”号上的每一个人都可被看作潜在的犯罪者,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惩罚是更加必然的。但比利•巴德的死刑展现了一种可能性,即这种对刑罚的恐惧可能转化为不满情绪的不可控制的表达以及潜在的来自“驯顺的肉体”的反抗。 《比利•巴德》可以被视作是这样一个规训社会中的个人悲剧。似乎面对社会所做的坚持个人的努力都被证明会以失败而告终。然而,通过比利•巴德选择死亡而拒绝成为驯顺的个体的行为,通过有着深远影响力的匹兹海德兵变和诺尔兵变,通过不同于主导话语的各种声音,反抗在一定程度上仍是可以实现的。本文的意义就在于提供一个视角使人们认识到这个规训社会的构成和运作,同时使其能够成为促成积极社会转变的可能行动者。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