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社会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应激
【答案】应激也被译为“压力”,是指有机体在生理或心理上受到威胁时出现的一种非特异性的身心紧张状态,可见于人类及其他高等脊椎动物。从不同的角度,人们对应激存在不同的解释。加拿大生理学家塞里认为,生物的应激是身体对加于它的任何要求的非特异反应,是通过特殊的综合征(一般适应综台征)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 包括生物系统内非特异地被引起的所有变化。心理学家认为,生理学的应激观不够全面和完整,它还包括心理方面,是个体的整体反应,可指:①造成紧张的刺激物,即塞里称的应激源;②紧张状态本身,即特殊的身心紧张状态;③对应激源的生理和心理反应。适度的紧张对人有益,过强过久的紧张不仅会损害人的学习与工作,而且会威胁人的身心健康,甚至造成疾病。因此,应激这一涉及健康和生命的重要课题,要求人们采用多学科结合的途径加以探讨与解决。
2. 角色冲突
【答案】角色冲突是指个人在生活中扮演同一角色由角色的不同要求而引起角色内的矛盾冲突,或者同时扮演多个角色而引起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现象。前者为角色内冲突,指一个人担任某一角色,但无法同时满足多方面要求时引起的心理矛盾和行为冲突。表现为不同群体对某一角色有不同的角色要求而产生的心理困境;或者角色主体对规定的角色行为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理解,但必须履行时,其角色行为上的冲突。后者为角色间冲突,指一人身兼数个角色时产生的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冲突。产生角色间冲突的原因包括:①个人因素。个人不具备扮演该角色的能力和条件;对来自他人的角色期待,自己有着矛盾的理解;持有妨碍特定角色扮演的态度和要求。②情境因素。角色期待不明确,成员之间不一致;角色范围缺乏明确性;共有同一角色的伙伴之间,对角色的期待、角色允许范围和禁止范围的认知不一致;角色缺乏连续性;同时占有两个以上的位置而发生矛盾;缺乏能激励角色扮演的报酬等。③社会文化因素。角色关系与社会文化的价值规范是否一致。
3. 社会化
【答案】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其内容涉及社会和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传统观点认为社会化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现在学术界则主张终身社会化的观点,认为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对个体重新
进行社会化的过程称再社会化。
4. 侵犯/攻击
【答案】攻击又称侵犯,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这种行为涉及个体对他人的伤害和危害。凡是侵犯行为都指有意图的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伤害行动,伤害意图与社会评价,是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
二、多项选择题
5.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有( )。
A. 保护被试的原则
B. 被试退出研究的自由的原则
C. 不得和被试建立研究工作以外的其他关系的原则
D. 征得被试同意的原则
【答案】ABCD
【解析】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包括:①在制定计划时,研究者应评估其道德可接受性;②不得和被试建立研究工作以外的其他关系。③研究前向被试说明研究计划的主要部分,并征得被试的同意;④研究者必须采取保护被试的措施;⑤被试有退出研究的自由;⑥对被试的资料保密,如公开发表,须经被试同意。
6. 爱情与喜欢的区别主要在( )等方面。
A. 亲密
B. 依恋
C. 服从
D. 利他
【答案】ABD
【解析】爱情与喜欢的区别主要在三个方面:①依恋。卷入爱情的双方在感到孤独时,会高度特异性地去寻找对方来伴同和宽慰,而喜欢的对象不会有同样的作用。②利他。恋爱中的人之间会高度关怀对方的情感状态,觉得让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③亲密。恋爱的双方,不仅对对方有高度的情感依赖,而且会有身体接触的需求。性是爱情的基础,是爱情的核心成分。
7. 家庭生命周期包括( )等阶段。
A. 形成
B. 扩展
C. 稳定
D. 空巢
【答案】ABCD
【解析】家庭生命周期概念只适用于核心家庭。通常包括六个阶段: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解体。
8. 对归因理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解释了为什么文化真理经不住新观点的驳斥
B. 关注于行为背后的认知层面这一基础
C. 关注于人们如何组织其行为以及人们让自身行为有意义
D. 对于态度测量有突破性贡献
【答案】ABD
【解析】根据弗雷兹•海德的观点,归因是每个人天生的心理分析过程,人们总是力图当一个决定论者,认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背后的原因,发现这些原因就可以更好的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适应世界并取得成功。因此,学会归因可以帮助人们组织自己的行为并让人们的行为更有意义。
9. 社会影响的评价理论认为,他人评价与动机水平之间的关系受( )的影响。
A. 活动者觉知评价的程度
B. 评价者的身份和态度
C. 具体环境
D. 活动者的特征
【答案】ABD
【解析】他人评价与动机水平之间的关系受下列因素的影响:①活动者觉知评价的程度。一般来说,活动者觉知被评价的程度越高,其动机水平就越高。②评价者的身份和态度。一般来说,评价者越具有权威性,活动者的动机水平越高;评价者越是正襟危坐、严肃认真,对活动者的影响就越大;如果评价者漫不经心,则影响较小。③活动者的特征。活动者的年龄、气质、性格、情绪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受他人评价的影响的差异。
10.由于信息出现的顺序不同而影响印象形成的现象包括( )。
A. 刻板印象
B. 首因效应
C. 近因效应
D. 光环效应
【答案】BC
【解析】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