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云南财经大学金融学之货币银行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金融工具

【答案】金融工具也称为信用工具。指以书面形式标明金融交易的金额、期限和价格,通过法律效力保证双方权利和义务,并可以在市场上流通交易的凭证。它作为金融市场进行交易的媒介,一般具有偿还期限、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等基本特征,同时对于债权债务双方所应承担的义务与享有的权利均有法律约束意义。

金融工具种类很多,若按发行者是否为金融机构作为划分标准,可以分为直接金融工具和间接金融工具;如果以投资人是否掌握所投资产的所有权为标准划分,则有债务凭证与所有权凭证这两类;若以期限为分类标准,可以将金融工具分为货币市场的金融工具和资本市场的金融工具,前者主要有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短期公债、商业票据、银行承兑汇票、回购协议等,后者主要包括股票、公司债券及中长期公债等。

2. 成本拉动型通胀

【答案】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也称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其成因分析是指由供给因素变动形成的通货膨胀,又可以归结为两个原因:一是工会力量对于提高工资的要求;二是垄断行业中企业为追求利润制定的垄断价格。

①工资推进通货膨胀论。这种理论是以存在强大的工会组织; 从而存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为假定前提的。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条件下,工资率取决于劳动的供求,而当工资是由工会和雇主集体议定时,这种工资则会高于竞争的工资。并且由于工资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企业就会因人力成本的加大而提高产品价格,以维持盈利水平。这就是从工资提高开始而引发的物价上涨。工资提高引起物价上涨,价格上涨又引起工资的提高,在西方经济学中,称为工资-价格螺旋上升。

②利润推进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另一成因是利润的推进。其前提条件是存在着物品和服务销售的不完全竞争市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商品价格由供求双方共同决定,没有哪一方能任意操纵价格。但在垄断存在的条件下,卖主就有可能操纵价格,使价格上涨速度超过成本支出的增加速度,以赚取垄断利润。如果这种行为的作用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旨在说明,在整个经济尚未达到充分就业条件下物价上涨的原因。这种理论也试图用来解释“滞胀”。

二、简答题

3. 试述中央银行监管的目标和原则。

【答案】(1)在经济金融发展的不同时期,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目标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四个目标:

①保护存款人和公众利益。银行集中了社会各阶层、各部门暂时闲置的货币和资本,作为一种信用中介,既是借者的集中,又是贷者的集合。银行在经营中如果出现问题,鉴于其与社会各方面广泛和密切的联系,千千万万存款人和社会各方面的利益会直接受到影响,因此,中央银行要把保护他们的利益不受损害作为金融监管的一个重要目标。

②维护银行业公平有效竞争。各国金融监管当局无不追求一个公平、高效、有序竞争的环境,使竞争这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规律,真正成为保护先进、淘汰落后的一种有效机制。这种适度的竞争环境既可以经常保持银行经营活力,从而使企业公众获取廉价货币和优质服务,同时又不至于引起银行业经营失败破产倒闭,导致经济震动。

③保护本国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特殊企业,随着经济发展和金融关系的不断深化,银行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之经营管理风险的不断提高,因此,银行发生重大亏损而破产倒闭的事件不断发生。金融业的安全稳定对整个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而且一家银行或金融机构出现问题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一系列银行和金融机构经营困难。所以,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首要目标就是要维护国内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

④保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当今各国多通过中央银行,使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经济调控,这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一种主要手段。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必须以银行金融业为作用点和传导中介。因此,中央银行监管要有利于保证货币政策的顺利执行,有利于银行业对中央银行调节手段的及时准确传导和执行。

(2)为了实现上述金融监管目标,中央银行在金融监管中坚持分类管理、公平对待、公开监管三条基本原则。

①所谓分类管理原则,一般是指除中央银行之外,将金融机构分为商业银行、专业银行、外资(合资)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共13个类别。在分类前提下,根据各类金融机构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突出重点,分别管理。世界各国金融机构在分类方法上不尽相同。

②所谓公平对待原则,是指在进行金融监管过程中,不分监管对象,一视同仁适用统一监管标准。这一原则不仅在国内应受到重视,随着经济金融国际一体化的发展,为了贯彻自由贸易、平等竞争的经济准则,公平对待监管原则的对外适用性也日渐被各国中央银行重视。这也就是《关贸总协定》所倡导的国民待遇原则。这一原则与分类管理原则并不矛盾,分类管理是为了突出重点,加强监测,但并不降低监管标准。

③所谓公开监管原则就是指加强金融监管的透明度。中央银行在实施金融监管时必须明确适用的银行法规、政策和监管要求>公布于众,使银行和金融机构在明确监管内容、目的和要求的前提下接受监管,同时也便于社会公众的监督。

4. 剑桥方程式与交易方程式的相同点及主要差异何在?

【答案】(1)本世纪初,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欧文•费雪提出了交易方程式也被称为费雪方程式。这一方程式在货币需求理论研究的发展进程中是一个重要环节。

费雪认为,假设M 是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V 为货币流通速度,P 为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 为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则有:MV=PT

或从这个方程看,P 的取值取决于M ,V ,T 这三个变量的相互作用。不过费雪分析,在这三个经济变量中,M 是一个由模型之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外生变量;V 由于制度性因素在短期内不变,因而可视为常数;交易数量T 对产出量通常保持固定的比例,也是大体稳定的,因此,只有P 和M 的关系最重要。所以P 的值特别取决于M 数量的变化。费雪虽然更多地注意了M 对P 的影响,但是反过来,从这一方程式中也能导出一定价格水平之下的名义货币需求量。也就是说,由于MV=PT, 则。这说明,仅从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考察,全社会一定时期一定价格水平下的总交易量与所需要的名义货币量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是。费雪方程式没有考虑微观主体动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这是一个缺陷。以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剑桥学派,在研究货币需求问题时,重视微观主体的行为。他们认为,处于经济体系中的个人对货币的需求,实质是选择以怎样的方式保持自己资产的问题。决定人们持有货币多少的,有个人的财富水平、利率变动,以及持有货币可能拥有的便利等诸多因素。但是,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对每个人来说,名义货币需求与名义收入水平之间保持着一个较稳定的比例关系。对整个经济体系来说,也是如此。因此有:,式中,Y 代表总收入,p 代表价格水平,k 表示以货币形式拥有的财

为名义货币需求。这就是有名的剑桥方程式。

后者为M=kPY。假若把费雪方程式中的

,就容易产生这样的看法:费雪方程式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2)比较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前者为的流通次数,又代表与收入水平对应的流通速度,

和剑桥方程式是两个意义大体相同的模型。 T 代替成等同于剑桥方程式中的Y ,即用交易商品量等同于收入量,再把V 视作既代表交易货币

(3)实际上,两个方程式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货币需求分析的侧重点不同。费雪方程式强调的是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而剑桥方程式则重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功能。

第二,费雪方程式把货币需求和支出流量联系在一起,重视货币支出的数量和速度,而剑桥方程式则是从用货币形式拥有资产存量的角度考虑货币需求,重视这个存量占收入的比例。所以对费雪方程式也有人称之为现金交易说,而剑桥方程式则称现金余额说。

第三,两个方程式所强调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有所不同。费雪方程式用货币数量的变动来解释价格,反过来, 在交易商品量给定和价格水平给定时,也能在既定的货币流通速度下得出一定的货币需求结论。而剑桥方程式则是从微观进行分析的产物。出于种种经济考虑,人们对于拥有货币有个满足程度的问题:拥有货币要付出代价,比如不能带来收益的特点,又是对拥有货币数量的制约。这就是说,微观主体要在两相比较中决定货币需求。显然,剑桥方程式中的货帀需求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