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622心理学综合之教育心理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选择题
1. 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
A. 比较不稳定的
B. 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 时稳时变的
D. 比较稳定的
【答案】D
2. “互惠道德”一般在( )出现。
A.6~7岁
B.10岁以前
C.10岁以后
D.12岁以后
【答案】C
3. 概念是用某种符号来标志的具有共同的关键属性的( )的观念。
A. 某种事物或其特性
B. 肯定实例
C. 一类事物或其特性
D. 否定实例
【答案】C
4. 规则发现学习的内部条件是( )。
A.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B. 学生的认知结构
C. 学生的认知策略
D. 学生完全掌握了构成某规则的全部概念
【答案】D
5. 在概念学习中,引发认知冲突及其解决的过程实质是为了实现(
A. 概念转变
B. 概念形成
。 )
C. 概念同化
D. 概念整合。
【考点】为概念转变而教的策略。
【答案】A
【解析】概念转变是指认知冲突的引发和解决的过程,是个体原有的某种知识经验由于受到与此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重大改变。概念同化就是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给学习者提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习者获得概念的方式。为概念转变而教的策略包括,第一,充分了解学生相关学科的原有知识经验背景,了解学生有哪些错误概念。第二,充分运用学生的原有概念,创设教学中的认知冲突,以此作为引发学生进行概念转变学习的契机。第三,在开放性的课堂气氛中,通过讨论分析,是学生调整原来的看法,形成新的观念。因此,答案选A 。
6. 柯尔伯格认为,品德发展的良心或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属于( )水平。
A. 前世俗
B. 后世俗
C. 世俗
D. 半世俗
【答案】B
7. 某生上课害怕被点名回答问题,当他发现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上时,就不大可能被提问,于是后来就越来越多地表现出类似行为。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这是由于该生曾受到( )。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塑造
【考点】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答案】B
【解析】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分为两种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 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根据斯金纳的观点,强化的目的就是提高反应的概率。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愉快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而负强化则是通过中止厌恶刺激的方式来实现。惩罚的目的是降低反应发生的概率。题目中的某生因受到过点名回答问题的负强化作用,所以就越来越经常地坐在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上。
8. 儿童害怕闪电,能对这种情绪反应的形成作出解释的是( )。
A. 经典条件反射
B. 操作条件反射
C. 无条件反射
D. 工具性条件反射
【答案】A
9. 概念同化的典型方式是( )。
A. 发现学习
B. 接受学习
C. 意义学习
D. 机械学习
【答案】B
10.加涅根据学习的情境、水平,山简单到复杂把学习分为八类。他认为最基本的学习是( )。
A. 概念学习
B. 连锁学习
C. 信号学习
D. 刺激反应学
【答案】C
11.规则学习的方式是( )。
A. 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B. 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
C. 上化学习和下位学习
D 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
【答案】B
12.在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中,主要依靠视觉控制,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差,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现象的阶段是( )。
A. 操作定向
B. 操作模仿
C. 操作整合
D. 操作熟练
【考点】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对操作技能形成过程及其特点的考查。根据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理论,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