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435保险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保险偿付能力
【答案】偿付能力是指保险企业支付赔款和给付的能力。偿付能力是衡量保险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指标。保险人收取保险费后,在保险人与被保险人的关系中即处于债务方,当被保险人投保的保险标的发生约定损失时,保险人必须按约进行赔偿或给付。保险企业的保费收入等于赔款、管理费用和适当利润的总和。保险企业的偿付能力,只有在其“认可资产”等于或超过其负债时,才具有现实性。保险企业切实保障其偿付能力,是维持经营稳定的重要环节。偿付能力的监管是保险监管中最重要的内容。
2. 自杀条款
【答案】自杀条款是关于被保险人自杀时间上的限制的条款。如果被保险人自杀也能获得保险金,就可能鼓励意图自杀的人在自杀前投保巨额人寿保险,从而诱发道德风险。如果对并非为图谋保险金而自杀的被保险人一概拒付保险金,也会影响受益人的正常生活,而且人寿保险的目的又是保障受益人的利益。因此多数国家对自杀作了时间上的限制。只有在保险合同生效后若干年内发生的自杀行为,才作为除外责任。超过若干年后的故意自杀,保险人仍应给付死亡保险金。我国09年修订的《保险法》第44条规定:“以被保险人死亡为保险金给付条件的合同,自合同成立或者合同效力恢复之日起二年内,被保险人自杀的,保险人不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但被保险人自杀时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除外。保险人依照前款规定不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应当按照合同约定退还保险单的现金价值。”
3. 保险经营效益
【答案】保险企业经营效益是指以尽可能少的保险经营成本,为社会提供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保险保障服务,取得最大的有效成果。从微观的角度看,保险经营效益的实质,就是保险企业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总量与被社会所承认的必要劳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具体而言,保险经营效益就是经营成本与收益之问的比例关系。如果保险收益大于保险经营成本,就有保险经营效益:反之,则无保险经营效益。
4. 社会保险
【答案】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的再分配,它通过形成专门的保险基金,对劳动者因为年老、疾病、生育、伤残、死亡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或因失业而中止劳动,使本人和家庭失去收入来源时,由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生活和物质帮助,它同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共同构成了社会保障制度,并与商业保险、政策保险等共同构成一个全方位的危险保障网络。
5. 投保人
【答案】投保人是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向保险人申请订立保险合同,并负有交付保险费义务的人。投保人通常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具有完全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②对保险标的必须具有保险利益; ③负有交纳保险费的义务。
在财产保险中,投保人一般与被保险人是一致的。在人身保险中,投保人可以以自己为被保险人,也可以以具有保险利益的家人或其他人为被保险人进行投保。
二、简答题
6. 影响保险市场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保险市场需求是一个总括性、集合性的概念,但它又不是所有保险需求的简单加总,而是在各种不同的费率水平上,消费者愿意并有能力购买的保险商品数量表(单),即在特定时间内,在不同的费率水平上,消费者保险需求的集合形成了保险市场需求。
保险市场需求是一个变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当这些因素发生变化时,保险市场需求会增加或减少。影响保险市场需求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风险因素
“无风险,无保险”,风险是保险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与客观依据,从而也就成为产生保险需求的触发条件。而且,风险程度越大,风险所致的损失越大,以至于消费者无法自行承担,保险需求就会越强烈。
(2)保险费率
保险费率对保险市场需求有一定的约束力,两者一般呈反方向变化。受投保人缴费能力的限制,从总体上讲,费率上升会带来保险需求的减少,费率下降,则会导致保险需求的增加。但是,费率对保险需求的变化的影响会依不同的保险商品品种而各异。
(3)保险消费者的货币收入
消费者的货币收入直接关系到其购买力的大小。当国民收入增加时,作为保险商品的消费者——个人的货币收入、企业的利润也会随之增多,会有更强的缴费能力,保险的需求也就随之扩大。因而,保险消费者的货币收人是影响保险需求的主要因素之一。
(4)互补品与替代品价格
财产保险的险种是与财产相关的互补商品,例如汽车保险与汽车,当汽车的价格下降时,会引起汽车需求量的增加,从而导致汽车保险商品需求量的扩大,反之则会引起汽车保险商品需求量的减少。另外,一些保险商品特别是人寿保险商品是储蓄的替代商品,当储蓄利率上升时,人寿保险商品品种的需求就会减少,反之则会增加。
(5)文化传统
保险需求在一定意义上受人们风险意识进而保险意识的直接影响,而人们的风险意识与保险意识又是受特定的文化环境影响和控制的,尤其在我国,由于长期的封建文化的影响,对于一些风险,人们有时宁愿求助于神灵的保佑,也不接受保险的保障,从而抑制了保险需求。
(6)经济制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与企业会面临更多的风险,这一切不再由国家包揽解决,那么保险就是一条最佳解决途径,因而经济制度的变化会影响到保险需求。
7. 与其他险种相比,出口信用保险有哪些特点?
【答案】出口信用保险是承保出口商在经营出口业务的过程中因进口商的商业风险或进口国的政治风险而遭受的损失的一种信用保险,是国家为了推动本国的出口贸易,保障出口企业的收汇安全而制定的一项由国家则政提供保险准备金的非赢利性的政策性保险业务。其特点主要有:
(1)不以盈利作为经营的主要目标。出口信用保险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出口贸易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政府的支持下,各开办出日信用保险业务的机构均开诚布公地宣称其经营目标是保护本国出日商的利益,为日商扩大出口提供安全保障。以实现国家整体经济利益的要求。但是,不以盈利为经营目标并不意味着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小讲究经济效益。相反,出口信用活动中的高风险要求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严格控制风险,加强管理,力求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收益。
(2)风险高,控制难度大。出口信用保险承保的是出口商的收汇风险。造成出口商不能安全收汇的风险主要是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政治风险一般包括买方所在国实行外汇管制,禁止或限制汇兑; 买方所在国实行进日管制,买方的许可证被撤销; 买方所在国或有关的第二国发生颁布延期支付命令; 买方国战争、骚乱、暴动或其他非常事件等。商业风险通常包括买方无力偿还债务或买方破产; 买方收货后拖欠货款; 货物出运后买方违约拒绝收货或拒绝付款等。除了上述的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以外,由于出口商所在国与买方所在国分属不同的国家,彼此在政治、经济、外交、法律,以及经营作风、贸易习俗等方面相差甚大,由此造成买方违约的原因非常复杂。正因为如此,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不仅出险的概率大,而且很难控制。
(3)政府参与的程度高。由以上两个特点所决定,出口信用保险是由政府支持和参与的一项政策性很强的险种。政府对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和参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财务上鼎力相助。为了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对国家出口的促进作用,各国政府通过贷款、设立赔款准备金、票据贴现和再保险等方式,向出口信用保险注入大量的资金。
b. 规范经营和管理。许多国家在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开办伊始或办理过程中,颁布专门的法律或有关政令,对办理出口信用保险的宗旨、经营目标和方针政策、财务核算办法、机构、人员的设置及归属等都有明确规定,以便使出口信用保险的经营符合本国利益,达到支持出口的目的。
c. 参与重大经营决策。许多国家政府专门设立由有关政府部门,如外交、工业、贸易、中央银行、则政等官员参加的部际委员会(或咨询委员会或顾问委员会),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批准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方针、地区政策和进行重大经营项目的决策。有一些国家的出口信用保险机构还需向国会提交年度财务报告并通过议会审批。
d. 提供各项优惠政策。为了扶持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开展,几乎所有国家的政府都为此项业务提供了优惠政策。如免征一切税赋、赋予保险人较大的资金运用权限等。
(1)具有特殊性
出口信用保险一般承保商业风险,但政府支持开办的信用保险,比如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