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赣南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现场语言

【答案】现场语言是指新闻现场有实质内容的语言声音(音响)。这类声音包括新闻人物的讲话、发言,与新闻记者的对话,以及记者的现场叙述等内容。现场语言的成功运用,可以形成与观众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感,从而提高观众对于新闻传播的参与性(当然是心理参与)。现场语言的运用,限制了画面的时空位置,不仅加强了地位感、真实感,而且可以防止因随意挪动画面而产生的失实现象。现场语言的运用要注意“度”的把握,控制好时间节奏。

2. “反打,,

【答案】“反打”即反拍角度,是指一种处于前一个镜头拍摄方向的反面或反侧面的影视摄影角度。反侧面拍摄人物的角度常常产生奇妙的感觉,有利于全面介绍现场场景,同时还有助于表现主体对象的多方面和立体形态。

3. 白平衡

【答案】白平衡是描述显示器中红、绿、蓝三基色棍合生成后白色精确度的一项指标,即不管在任何光源下,都能将白色物体还原为白色。白平衡是随着电子影像再现色彩真实而产生的,在专业摄像领域白平衡应用的较早,现在家用电子产品中也广泛地使用,白平衡是电视摄像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通过它可以解决色彩还原和色调处理的一系列问题。

4.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

【答案】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的一种新的报道形式。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是指电视记者直接进入画面(即新闻现场),对发展中的新闻事件作直接描述、评论,或对有关新闻人物进行访问的报道形式。现场报道的最大特色是从采访开始到结束,采访者(记者)和被采访者的一切活动均在新闻现场,具有无可比拟的感染力。

5. 交叉采访

【答案】交叉采访是指在同一时间采访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新闻。要求记者要善于合理安排时间,最有效地利用交通、通讯和资料等各种采访条件,抓住机会,有条不紊地完成采访任务。这种采访可以防止漏发或迟发重大新闻,并可节省重复找人的时间。

二、简答题

6. 电视新闻文字稿主体的写作有哪些要求和形式?

【答案】(1)主体写作的总体要求

主体因注释、补充导语而存在,写作中须围绕着“注释、补充”四个字来做文章。主体伸展所涉及的内容,是导语内容的深化、补充,而不是乏味的重复; 其补充说明必须充实,切不可夹杂进半句空话。凡画面能够在有限时间内表现的内容,应尽量让位于画面。

(2)主体结构的五种形式特点

①“倒金字塔”式结构

这一结构形式的特点是,按照各个新闻事实的重要程度,依次进行结构安排,最重要的事实放在导语中(导语中的各要素又可按先后主次原则排列),次要的事实放在导语以后的段落里,再接着是更次要的事实。

②“金字塔”式结构

这一结构形式的文字稿完全自然地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来写,事件的开头就是消息的开头,事件的结束就是消息的结尾。

这一结构形式的特点是,层次清楚,保持了新闻事件的完整性,它常常是将事态步步推进,事件高潮在后面出现。

③自由叙述式结构

这一结构形式适宜于表现记者自由思维产生的观点,画面也不受事件发展进程的约束,采访完全可按观点的需要进行。

④背景介绍式结构

这类新闻结构的特点是导语出现之后,针对导语中涉及的新闻事实作背景性报道,其主体部分或是人物背景介绍,或是事态背景介绍。

⑤问答式结构

问答式报道是记者就观众所关心的对象(人或事)提出问题,通过采访报道,用事实做出回答。

7. 记者在新闻采访工作中,为什么必须遵循党和国家的新闻法规和政策?

【答案】新闻的阶级性原则,决定新闻采访必须遵循党和国家的新闻法规政策。

(1)新闻报道者这一个体介入新闻事业的整体中,由于报道者个体所处的社会位置和所在新闻机构从属的阶级团体,新闻采访活动也必然要受到一定阶级利益的束缚和制约。

(2)新闻的党性原则,决定新闻采访必须遵循党和国家的新闻法规政策。党性是阶级性的集中体现,是阶级斗争发展到高层次的产物,新闻的党性原则实际上也是新闻阶级性的集中体现。在阶级社会中,阶级通过一个核心集团来表现自身的意志,阶级通常通过政党来实现领导、代表不同集团和阶级的利益,反映不同集团和阶级的要求。

(3)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要求新闻采访必须遵循党和国家的新闻法规政策。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就是公开宣称新闻具有鲜明阶级属性和党性,强调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就是要为本阶级利益服务。

8. 记者在采访活动中,运用倾听艺术有哪些基本形式?

【答案】倾听必须有它的对象一一采访对象。在接受采访过程中,根据采访的具体情况,运用倾听艺术有以下几种主要形式:(1)个别交谈时的倾听。

记者要充分了解、细致深入把握新闻中的生动材料,一般来说,还是要靠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个别交谈,这种个别交谈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预约式个别交谈,这是指记者与采访对象预先约好的个别访间、个别对话,这种个别交谈非常方便,记者和采访对象两个人只要约好了无论何时何地都可进行,限制很少。因为没有第三者在场,采访对象可以打消顾虑,无拘无束的畅谈,对记者来讲,单独面对采访对象,目标专一,便于提问,听得也更清晰、准确、详细,也能够充分同对方交换意见,启发对方把问题谈得更深入,并进一步挖掘采访对象的内』自世界,掌握到更具体、生动、传神的细节。

另一种情况是,有的采访对象难以接受记者预约。这时,记者不妨“客随主便”,与采访对象一起工作、生活一段时间。从一定意义上讲,较之坐在办公室里一问一答僵化式交谈,会更自然、亲切、透彻些。

(2)开会发言时的倾听。

它可以用较少时间迅速集中线索和材料。大型、综合报道的采访若用此形式,节省时问的效果尤为显著。它能起到互相启发的重要作用。一人对材料一时回忆不出,知情者们稍加提示或启发,就可使记忆重回,茅塞顿开。几个人一起座谈时,一个人说得不正确不全面,旁人也可以对之补充、纠正。调查座谈会这一形式既可以缩短采访活动中验证素材的周期,又可以使当场得到的素材真实可靠,客观全面。

调查座谈会既然是个收益明显的采访活动形式,那么,作为调查座谈会主持人的记者,就必须掌握开好调查座谈会的技能,否则就产生不了应有的效果。

①事先应发出“安民告示”,即记者应在采访前把座谈的内容、目的及要求告诉采访对象,以使其作好充分准各。

②要精心选择座谈人员。

③要控制参加座谈会的人数,每次座谈会的人数十个人以内为宜,这个人数可以使座谈的议题谈得深,谈得透,记者也容易主持、调控。

④不要轻易下结论。开座谈会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甚至发生激烈争论,是常有的事,也是正常的事。

⑤要做捕捉线索的有心人。

(3)平时随时随地去听。

古语云:处处留心皆学问。对于新闻记者来说,随时进行采访活动,这样既方便、自然、无拘无束,又颇有成效。不分时间、地点、场合、条件,也无论参加人数的多少,只要处处留心,深入群众,可以说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得到新闻。不少重大新闻和典型报道,最初也往往是记者平时随时去听,从中抓到线索,随后深入采访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