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摘要: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首先把倦怠引入临床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在众多文献中,最为学者们广泛引用的是Maslach和Jackson对职业倦怠的界定:“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因为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上延续不断的各种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综合症状,包括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 )和成就感降低(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三个方面的症状” 。教师职业倦怠(Teacher Burnout)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减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助人职业,他们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体验到职业倦怠之后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对教学准备的充分性、积极性降低,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甚至影响其婚姻、家庭及人际交往。也就是说,职业倦怠对教师个体和学生的发展都有显著的消极影响。本研究在当前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国内外更加关注教师成长的背景下,对西安市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教师职业倦怠在一些重要的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及人格因素和认知因素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以期为广大中学教师缓解职业倦怠提供建议。
通过对本研究的结果分析,我们发现:当前中学教师的确存在一定的职业倦怠现象,但其表现有所不同,有较大比例的教师经历不同程度和层次的职业倦怠,有1.06%的教师经历比较严重的倦怠;中学教师职业倦怠在是否班主任、教龄与学历上没有显著差异,在性别、学段、婚姻状况、职称、周工作量、校别上存在显著差异;中学教师职业倦怠与成就动机、自尊、心理控制源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相关,具体来讲,追求成功、自尊与内控性与职业倦怠呈负相关,避免失败、机遇、有势力的他人与职业倦怠呈正相关;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受到多种因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不同因素对职业倦怠各维度的预测力不同,对职业倦怠情绪衰竭维度具有直接影响的有六个因素,其中有势力的他人、避免失败、机遇对情绪衰竭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追求成功、自尊、内控性对情绪衰竭具有负向的预测作用,对职业倦怠的去人性化维度具有直接影响的有六个因素,其中有势力的他人、避免失败、机遇对去人性化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内控性、追求成功、自尊对去人性化具有负向的预测作用,对职业倦怠的成就感降低维度具有直接影响的有五个因素,其中自尊、追求成功、内控性对成就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避免失败、有势力的他人对成就感具有负向预测作用。
研究表明,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是各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最有效的干预应把社会组织的改变和个体的改变结合在一起,在改善社会组织环境的同时完善个体的技能和态度。全社会都应关注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创设健全的社会支持系统;学校应注重实行民主管理,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决策;建立发展性的教师评价制度,改善教师的生存状态;改革考试制度,建立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评价制度;增加对教师的支持。教师个体应正视职业倦怠,正确认识自己,建立合理的专业期望;培养积极健康的自尊意识;进行合理归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