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我国中学校园暴力预防机制研究

关键词:校园暴力,预防机制

  摘要


校园暴力是发生在校园内外, 施加于学校成员的能导致身体和心理伤害的行为。它严重地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如何深层次地分析校园暴力成因, 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防治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
作者长期在中学从事教学与管理工作,对中学校园暴力现象一直比较关注,因此毕业论文选择了这个题目,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对中学校园暴力成因、特点进行分析,为预防和化解校园暴力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对策。
研究表明,当前我国中学校园暴力呈现如下主要特点,即:暴力事件发生频率不断增加,行为结果恶性化;施暴主体低龄化;教师非教育性伤害现象增加;群体攻击;与周边社会密切相关等。
而中学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从社会学角度看,复杂的社会环境、暴力文化、社会控制的弱化、同龄群体不良人际交往、文化冲突等因素的影响,使青少年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看,社会文化教育的偏颇、学校教育的片面性、家庭教育的疏忽以及学生自身素质不足等也是产生校园暴力的原因之一。从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特点看,中学生好奇心强,喜模仿;意志力弱,容易产生从众心理;自我意识强,喜好表现;叛逆心强,对抗权威;报复心理强,不计后果;以及心浮气躁,寻求刺激等。一旦得不到良好教育和及时引导,极易诱发其内心暴力倾向。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人的攻击性是校园暴力的渊源,挫折感是校园暴力的导火索,而模仿是校园暴力的催化剂。
由于校园暴力形成的原因错综复杂,因此,必须标本兼治,实行综合治理。也就是说要充分运用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资源,做到分工有序、职责明确、责任到位,形成校园暴力防治的合力。首先,是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其次,预防青少年校园暴力行为必须依靠法律规范;第三,建立校园暴力的“三级”预防措施。一级预防:即在校园暴力尚未发生之前,通过一系列的预防工作来减少暴力的发生比率。二级预防,指的是在校园暴力发生之前及时发现,并及时干预。三级预防,指的是在暴力事件发生后做出及时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