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52土地资源管理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土地统计调查
【答案】土地统计调查就是根据土地管理的目的和要求,采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收集关于土地、土地利用和土地权属的原始资料过程。土地统计调查是土地统计管理的初始阶段,是人们研究和认识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起点。离开了对土地利用实际状况的周密调查,认识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决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 滩涂
【答案】滩涂是海滩、河滩和湖滩的总称,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河流湖泊常水位至洪水位间的滩地,时令湖、河洪水位以下的滩地,水库、坑塘的正常蓄水位与最大洪水位间的滩地面积。在地貌学上称为“潮间带”。由于潮汐的作用,滩涂有时被水淹没,有时又出露水面,其上部经常露出水面,其下部则经常被水淹没。
3. 水土流失
【答案】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亦称水土损失。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地面坡度陡峭,土体的性质松软易蚀,高强度暴雨,地面没有林草等植被覆盖; 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诸如:毁林毁草,陡坡开荒,草原上过度放牧,开矿、修路等生产建设破坏地表植被后不及时恢复,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等。
4. 土地监察
【答案】土地监察是指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单位和个人执行和遵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违法者实施法律制裁的行政执法活动。
土地监察的特点:土地监察的主体是依法享有土地行政管理职权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土地监察的对象是管理相对人,即一切与土地发生法律关系的单位和个人,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包括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土地监察的内容是对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违法者实施法律制裁。法律制裁包括给予违法者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 土地监察的目的是实现土地管理职能,保证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
5. 可持续发展
【答案】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主要原则有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6. 土地使用权出让
【答案】土地使用权出让又称土地批租,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分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土地使用权出让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年度建设用地计划。城市规划区内的集体土地须经依法征用转为国有土地后,土地使用权才能出让。土地使用权出让有协议出让、招标、拍卖和挂牌四种方式。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与土地使用者签订。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期限按用途分为:居住用地70年,工业用地50年,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年,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综合或者其他用地50年。
二、简述题
7. 何谓土地利用结构?
【答案】土地利用结构系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由于各部门占用的土地可视为土地利用的特定形式,即用地类型,所以,土地利用结构就是一定的用地类型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在这里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该用地结构是由哪些用地类型所组成; 第二层含义是指这些用地类型是按照怎样的构成方式组合在一起的。因此,研究土地利用结构时最重要的是确定各类用地的面积及其相互之间关系。
8. 简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答案】(1)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将可变生产要素的追加量相继投入到土地这一生产要素,将引起递减的边际生产率,至少在一段时间之后是这样。因此,连续地把追加资本投入到固定的劳动量中,将引起产量的增加,但边际产量随即下降,然后是按可变要素计算的平均产量将开始下降。不变要素相对于可变要素是减少了,因此,每单位可变要素都有一个数量递减的不变要素与之相配合。
(2)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可通过生产函数加以具体表达
①第一阶段为边际产量(MPP )高于平均产量(APP )阶段。在此阶段,总产量(TPP )、平均产量一直增加,表明可变投入X 转变为产品Y 的平均比率一直是增加的,但是边际产量却由增加转为下降;
②第二阶段开始于边际产量低于平均产量之时,此时平均产量也开始下降; 在此阶段结束之时,总产量达到最高峰,即单位面积土地的产量(或产值)达到最高峰,而边际产量却降低到零;
③第三阶段开始于边际产量为负值之时,此时总产量、平均产量也开始下降。
9. 简述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报批程序。
【答案】(1)事先预报。出让方案初步确定后,按照国务院规定的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批准权限需经上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市、县土地管理部门应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预
先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出让地块的位置、面积、利用现状、出让年限、规划用途、出让方式、地价评估、效益测算等。
实行预报制度的目的主要是让上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及早了解情况,从而参与出让地块的可行性研究和技术经济论证,帮助指导市、县土地管理部门做好出让前期工作。同时也为以后的报批加快审核进度、提高办事效率创造了有利条件。
(2)拟词方案。市、县土地管理部门在向上级土地管理部门预报后,就要会同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部门、房产管理部门共同拟订出让地块具体方案,包括面积、年限、出让金底价、使用条件等,编制一系列相关文件。
拟订方案是出让前期下作,涉及面广,土地管理部门应争取有关部门的协作和配合。在意见不一致时,由政府出面协调解决。
(3)正式报批。出让方案经市、县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可按照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权限,向上级人民政府正式报批,同时附具相关材料,如《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呈报表》、《出让土地使用权合同(草本)》等。
对报送的出让方案,上级土地管理部门应负责审核,之后报人民政府批准。
(4)组织实施。出让方案经有权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县土地管理部门组织实施。具体实施程序依出让方式的不同而不同。由于出让合同草本已经上级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因此,正式签字后的合同无需再报批,即可生效。
(5)备案建档。国有土地使用权依法批准出让后,市、县土地管理部门需向上级土地管理部
,同时向批准出让的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增报正式签订的门填报《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备案表》
《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副本和出让地块登记卡复印件。其目的是为了便于今后查阅,同时便于上级人民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门做好宏观调控工作。
10.怎样进行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
【答案】掌握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的五种方法进行相关的评价:
(1)直接比较法
直接测算土地利用投入与产出的情况,并进行比较,以求取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此法宜于各地区、部门、个人对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评价。应用此法测算的结果是反映土地利用平均经济效益。
(2)增量分析法
此法是根据劳动消耗的增减与劳动成果变化来评价经济效益。可以找出经济效益升降的原因和劳动消耗的最佳状况与临界点。应用此法测算的结果是反映土地利用边际经济效益。
(3)动态分析法
在增量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投入与产出的连续多点抽样考察,建立土地利用的函数模型,实现对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连续动态分析。通过微分运算,借以准确地判断最大经济效益的投资方向和投资水平。
(4)总体分析法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