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638土地管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土地资源管理学
【答案】土地资源管理学是以研究协调控制“人和土地”这个大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使之
,放大其生产能力以达到充分、合理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一门科学。产生系统效应(组合效应)
土地资源管理学的内容包括土地地籍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和土地规划管理,具体可分解为:土地数量管理、土地质量评价、土地地权管理、土地法律管理、土地经济管理、土地生态管理、土地规划管理和土地利用监督等项内容。
2. 土地转让
【答案】土地转让是指土地所有人将土地所有权有偿或无偿地转移绘他人。土地转让行为只能发生在土地私有制的社会里,我国在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土地变私有制为公有制,因而不允许土地转让。但是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受让人仅对土地享有使用权,而所有权仍属于国家或集体。
3. 土地监察
【答案】土地监察是指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单位和个人执行和遵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违法者实施法律制裁的行政执法活动。
土地监察的特点:土地监察的主体是依法享有土地行政管理职权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土地监察的对象是管理相对人,即一切与土地发生法律关系的单位和个人,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包括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土地监察的内容是对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违法者实施法律制裁。法律制裁包括给予违法者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 土地监察的目的是实现土地管理职能,保证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
4. 土地权利
【答案】土地权利是指权利人按照法律的规定直接支配土地的权利。我国现行的土地权力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和土地他物权。土地所有权包括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情况; 土地使用权也分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使用权; 土地他物权分为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5. 土地资源调查
【答案】土地资源调查是对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利用程度、权属状况、空间分布、生产潜力、适宜性和限制性等状况进行综合考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是为依法和科学管理土地提供基础,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服务,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提供基础数据,为
编制农业区划和国民经济计划提供依据。
6. 滩涂
【答案】滩涂是海滩、河滩和湖滩的总称,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河流湖泊常水位至洪水位间的滩地,时令湖、河洪水位以下的滩地,水库、坑塘的正常蓄水位与最大洪水位间的滩地面积。在地貌学上称为“潮间带”。由于潮汐的作用,滩涂有时被水淹没,有时又出露水面,其上部经常露出水面,其下部则经常被水淹没。
二、简述题
7. 用地布局时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答案】(1)满足经济合理的原则
土地利用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用地布局一定要考虑经济效益问题。用地布局时应紧密结构生产布局,承认并自觉运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经济规律,集中国家有限的财务物力,优先利用和开发那些投资效果高、投资见效快的地区,优先保证重点生产部门和种类的用地要求。
同时,由于各地区现有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同以及各地区生产诸要素的不同需求比例和价格比例而最终影响到不同地区同种产品的生产费用的区间差异。所以在用地布局应当充分利用地区分工的绝对利益和比较利益,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条件,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确定特定地区基本建设的投资方向,因地制宜地选择各种用地的位置。
根据用地单位(或企业)的指向性选择最优区位是解决胜地布局问题的一条原则。所谓指向是指某种因素对某种用地单位(或企业)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使之相应的吸引到某个区位。
(2)要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
用地布局应当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把各种用地安排在适合该种用途的地段上。人们的农业生产活动要适合土地性质,即遵循一条客观规律一一适地规律。这就要求合理布局农业生产用地时,根据适地规律的要求和不同土地的性质,做到因地利用,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只有因地利用,才能发挥土地生产的潜力。
适地规律是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也是农业生产用地布局时应遵循的重要原则。只有因地制宜种植农作物和树木,饲养不同畜禽和鱼虾,合理布局相应的用地,才可能获得高额丰产。只有按照适地规律办事,才能发挥当地的优势,扬长避短,以较少的耗费获得更多的产品,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3)要兼顾居民点与用地及用地之间联系的原则
居民点和农用地之间的联系极为密切,畜牧业与林业、稻田与养鱼、果树与养蜂、果园与苗圃、蔬菜地与温室等等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必须将集约化水平较高的农用地(如果园、
,运输量大、花工多的作物(水稻、棉花等)用地配置在居民点附近; 青绿饲料基地配蔬菜地等)
置在畜牧场附近; 工、副业原料基地配置在居民点和工、副业生产中心附近。
(4)要遵循为田间作业创造良好的土地利用条件的原则
必须充分发挥农机具的使用效率,农用地配置要为此创造良好的土地条件,以减少机具的空
行长度和空行率,降低生产费用。随着农业机械化的逐步实现,这项条件在配置农用地时愈加显示出其重要性。
为了满足这项要求,在配置用地时,必须保证各种农用地地段有规整的外形,集中连片,以减少拖拉机的空行率和油料消耗,降低机械作业成本,提高机械效率; 保证及时完成田间各项作业,以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此外,配置农用地时,要为其内部规划设计创造良好的条件,还要考虑土地利用现状,并注意充分利用原有的生产设备和建筑物,以减少基本建设费用。
8. 如何确定自然资源价格?
【答案】综合考虑自然资源价格的内在依据和外在依据,可归纳如下自然资源价格的具体理论和方法:
(1)确定自然资源的虚幻价格或影子价格的理论和方法
影子价格理论可以用来直接确定自然资源的社会价格。影子价格是以线性规划为计算方法的计算价格; 影子价格以边际生产力为基础,商品的边际成本称为影子价格。
原线性规划的“对偶规划”计算出的(广义资源投入或所费)价格,即为影子价格。影子价格大于0,表示资源稀缺; 影子价格等于0,表示资源有富余。
(2)确定自然资源的机会成本、替代价格和补偿价格的理论和方法
①自然资源机会成本的理论和方法。在费用一效益分析中,把社会费用看作是机会成本,即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费用是一种代价,由于某种决策或选择,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某种用途后,就放弃了用于其他用途的机会。
②自然资源替代价格的理论和方法。任何一种不可再生或非补偿性自然资源的稀缺性都是相对的,自然资源的物质特性和性能可通过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被另一或另一些资源物质所替代,如塑料物质替代钢铁和水泥等。自然资源价格根据发现、开发和获取替代资源的费用(成本)来确定。
③自然资源补偿价格的理论和方法。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其规模和强度大大超过了资源自身恢复的能力,欲使其继续再生、恢复和更新,就必须予以人为的或人工的协助。这种人为、人工协助的耗费称为补偿费用。其价格水平的高低,是在了解和掌握自然资源耗费的补偿上、下限的情况下而设计确定的。
(3)确定自然资源的区位价格理论和方法
自然资源的区位价格理论和方法,着重反映自然资源所处地域的区位差异,即自然资源都是存在于具体地域内的,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使其具有区域性特征,因此自然资源在被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必然产生不尽相同的区位价格。
9. 何谓土地使用权出让?
【答案】土地使用权出让又称土地批租,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分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