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四川师范大学儿童心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最近发展区

【答案】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并引导之”,由此引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定义是指儿童己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操作定义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活动任务时表现的水平和在成人指导或在有能力的伙伴帮助下完成任务时所表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二、简答题

2. 简述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案】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包括:

(1)连续性和阶段性

连续性特征是指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以前一阶段的发展为基础的,而且又在此基础上萌发出下一阶段的新特征。阶段性特征是指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从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

(2)定向性和顺序性

这是指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阶段与阶段之间也是不可逾越的。

(3)不平衡性,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水平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一方面表现为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

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往往不尽相同。

3. 简述婴幼儿的依恋及其对婴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

【答案】(1)婴幼儿的依恋

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社会性交往过程中,母亲对婴儿所发出的

信号的敏感性和对婴儿是否关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艾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将儿童的依恋表现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①安全型依恋

大约20%的婴儿属于这一类。他们与母亲在一起时似乎对探索不感兴趣,与母亲分离后也没有多

少忧伤,母亲重新返回时,常常避免与母亲接触。他们对陌生人没有特别的警惕,但常常采用回避和忽视的态度。

②回避型依恋

这个类型的婴儿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环境,在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不过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这类婴儿约占20%。

③反抗型依恋

这个类型的婴儿表现出很高的分离焦虑。由于同母亲分离,他们感到强烈不安;当再次同母亲团聚时,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另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这类婴儿约占10%〜15%。

(2)依恋对婴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

①对照料者的依恋为婴儿提供了情绪安全的基地,也为H 后父母教育儿童打下了基础。

②依恋的强烈程度不能决定儿童发展的方向。如果父母能按社会化的目标鼓励、教育儿童,依恋强烈的儿童就能健康地沿着社会化目标顺利地成长,但是,如果父母对儿童的期待与教育不符合社会化要求,强烈依恋的儿童就会产生不适应社会的行为。

③儿童与照料者的依恋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家庭内部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④儿童个性是儿童经验的历史与现实活动统一的产物,它既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连续体,又具有相对的可塑性。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大。因而必须十分重视早期依恋的形成,同时也要正视现实环境对儿童个性的影响。

三、论述题

4. 1岁左右的儿童开始以我为第一人称,表明已经具有自我意识,请辨析。

【答案】自我意识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自我意识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即生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

(1)生理的自我

生理的自我又称为物质的自我,它是一个人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包括占有感、支配感和爱护感。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等人认为,婴儿出生以后,最初他们不能区分属于自己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对于自己的手、脚和周围的玩具,都视为同样性质的东西加以摆弄,3个月的婴儿能对人发出微笑,这表示婴儿对外界的刺激发生了反映。

8个月的婴儿开始关心自己在镜子里的形象,但10个月的时候依然不知道镜子里的形象就是自己。一般认为,婴儿要到2岁零2个月以后. 才会认识自己在镜子里的自我形象,大约与此同时. 开始学会使用“你”这个人称代词。心理学家大都认为儿童要到3岁的时候,自我意识中的生理自我才能形成,同时也开始更多地使用人称代词“我”字。这时候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大都是以我为中心的,所以有些心理学家称这一时期为“自我中心期”。

(2)社会的自我

社会的自我时期叉称为个体客观化时期。这个阶段大约是从3岁到青春期之前,即到13岁至14岁的时候,这段时间是个体接受社会影响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体实现社会自我的最关键的阶段。这期问儿童的游戏,往往是成人社会生活的缩影,儿童在游戏中扮演某种社会角色,也是他们学习角色行为的一种方式,在游戏中儿童揣摩着角色的心理状态,体验着角色与角色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儿童通过学校中的社会化生活,更加速了他们社会自我的形成过程。

学校中的社会化过程,是个体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学校与家庭不同,在家庭中儿童往往是以我为中心,尤其是独生子女,而学校则是中性的,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老师对每一个学生都一样地关心,一样地严格要求。儿童在学校只能是班级和集体的一分子,而不能象在家里那样可以为所欲为地指挥别人,在学校他们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要完成这些义务和责任,本身就是一种压力,压力则可以使他们产生焦虑和不安。在家里可以听之任之的事,在学校则要认真对待,否则就要受到集体舆论的谴责,在学校必须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掌握各种技能技巧,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逐步地使自我实现的愿望和动机与社会的要求相吻合,最终达到社会的自我。

(3)心理的自我

心理的自我又称精神的自我,这个阶段主要是从青春期到成年大约10年的时间。这期间,个体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发生了一系列急剧的变化,骨骼的增长、性器官的成熟、想象力的丰富、逻辑思维能力的日益完善,进一步使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向主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