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上海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内化

【答案】内化是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相一致,自己所认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这种态度是持久的,并且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最成熟的内化水平称为“自我同一性”,它反映了将内射和认同共同塑造到自我和他人的一致性形象中。

二、简答题

2. 简述儿童同伴关系的作用。

【答案】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形成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交往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儿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是儿童社会化的动因之一,早期的同伴关系不良将导致以后社会适应困难。同伴关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同伴提供了儿童学习的榜样,通过互相学习,儿童认知能力和技能都得到最快的发展。

(2)提供了形成和评价自我概念的机会,有利于儿童的观点采择,共情等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

(3)通过同伴交往,儿童对归属感,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同伴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

(4)同伴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同伴既可以给儿童提供关于自我的信息,又可以作为儿童与他人比较的对象。

总之,同伴关系对儿童形成和发展个性特点,形成社会行为,价值观和态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同伴关系可能导致儿童孤僻,缺乏基本的交流技巧,认知能力发展受阻等,对儿童的身心造成长远的影响。

3. 简述托马斯和切斯提出的各种婴儿气质类型的特点及其对儿童抚养的启示意义。

【答案】(1)托马斯和切斯提出婴儿气质类型的特点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和切斯进行长期的追踪研究,认为儿童早期存在相对稳定的个体差异,表现在以下九个方面:①活动性;②生理机能(饥饿、睡眠、排泄等)的规律性;③对新环境或人的接受的准备性:④适应变化的能力;⑤对声、光及其他感觉刺激的敏感性;⑥心境;⑦反应强度;⑧注意力的分散;⑨注意的广度和持久性。

根据儿童这九种特征的表现,托马斯等人将婴儿的气质划分为:

①“容易型,大约占40%, 这些婴儿性情温和,有满足感,快乐,对新的经验(比如接触陌生人)非常开放并具有适应性,大体上表现出积极的倾向,有好奇心,生活习惯规律,能够忍受挫折和不适;

②“困难型”,大约占10%, 这些婴儿活跃,易怒,生活习惯没有规律,常常对生活常规的变化做出消极反应,对新的人和环境的适应较慢,并倾向于退缩,经常大声哭啼,遇到挫折时常常发脾气; ③“迟缓型”,大约占15%, 这些婴儿相对不太活跃,有点闷闷不乐,每天的生活有一点规律,对新的人和环境的适应较慢,反应也是消极的,但是相对温和,这些婴儿最终会适应新的事物、人或地方,只不过其方式是表现出安静的兴趣。

剰下35%的婴儿,则是以上几种类型的混合,并不符合某一种典型的气质类型。

(2)对儿童抚养的启示

婴儿气质对早期教养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不同气质类型的婴儿对早期教养的适应性和要求不尽相同。

①容易型婴儿对各种教养方式都容易适应,但也会导致一些行为问题的发生。如这些婴儿在早年容易接受并适应父母的期望和管教标准,并将它们内化为自己的期望和规则系统。当他们走进幼儿园或同龄人的世界时,会发现新环境中的要求和规则与他们在家庭中习得的行为模式有所出入。如果这两种要求间的冲突十分严重,则婴儿会陷入进退两难、无所适从的境地,从而导致行为问题或发展障碍。

②困难型婴儿的父母从一开始就面临着早期教养和亲子关系的问题。如果家长在教养孩子时不一致、没有耐心或经常性地斥责、惩罚孩子,那么这些孩子比其他类型的孩子就容易表现得更加烦躁、抵触、易怒和消沉。只有特别热情耐心、有爱心地对待这些孩子,全面考虑他们的气质特点,积极采取适合于其特点的、有针对性的措施、方式,才能使这些孩子健康、良好地适应、发展。 ③迟缓型婴儿教养的关键,在于让他们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顺其自然。如果给他们施加压力以催促其尽快地适应环境,则只会强化或诱导其本能的反应倾向一回避另外,需要鼓励他们去尝试新经验、适应新环境,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适应,发展得更加积极、良好。

每个婴儿都是带着独一无二的气质来到这个世界,气质无好坏之分。父母所要做的就是提供适合儿童发展的成长环境,给他们以成长的力量,帮助他们迎接成长的挑战。

三、论述题

4. 论述儿童依恋的类型、原因及其影响

【答案】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社会性交往过程中,母亲对婴儿所发出的信号的敏感性和对婴儿是否关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依恋的类型

艾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将儿童的依恋表现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①安全型依恋。:大约20%的婴儿属于这一类。他们与母亲在一起时似乎对探索不感兴趣,与母亲分离后也没有多少忧伤,母亲重新返回时,常常避免与母亲接触。他们对陌生人没有特别的警惕,但常常采用回避和忽视的态度。

②回避型依恋。这个类型的婴儿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环境,在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不过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当分

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这类婴儿约占20%。

③反抗型依恋。这个类型的婴儿表现出很高的分离焦虑。由于同母亲分离,他们感到强烈不安;当再次同母亲团聚时,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另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这类婴儿约占10%〜15%。

(2)依恋的原因

在母亲身边能使婴儿得到最大的安慰;同母亲的分离则会使他感到最大的痛苦;在遇到陌生人和陌生环境而产生恐惧、焦虑时,母亲的出现能使他感到最大的安全,得到最大的抚慰;当饥饿、寒冷、疲倦、厌烦或疼痛时,母亲能在第一时间提供给他们事物和温暖。

(3)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①对照料者的依恋为婴儿提供了情绪安全的基地,也为日后父母教育儿童打下了基础。

②依恋的强烈程度不能决定儿童发展的方向。如果父母能按社会化的目标鼓励、教育儿童,依恋强烈的儿童就能健康地沿着社会化目标顺利地成长,但是,如果父母对儿童的期待与教育不符合社会化要求,强烈依恋的儿童就会产生不适应社会的行为。

③儿童与照料者的依恋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家庭内部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④儿童个性是儿童经验的历史与现实活动统一的产物,它既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连续体,又具有相对的可塑性。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大。因而必须十分重视早期依恋的形成,同时也要正视现实环境对儿童个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