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游戏
【答案】游戏是学前儿童喜欢的、主动的活动,是学前儿童创造性反映现实的活动。游戏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反映周围生活的活动,是幼儿现实生活的反映,是幼儿有目的、有意识、积极的反映活动,也是幼儿主动的、自愿的、愉快的活动。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儿童在游戏中学习事半功倍。幼儿园之所以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因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 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幼儿在游戏中最容易获得全面发展。
二、简答题
2. 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具体形象性以及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
(1)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指思维活动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的,而不是凭借对事物的内在关系和本质的理解,即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进行的。例如,一个幼儿能够正确回答:“6个苹果,2个人平分,每人能分到几个”,却不能回答3+3二?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还派生出经验性、表面性和拟人化等特点。这些思维特点和儿童知识经验贫乏和儿童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占优势有关。
(2)思维的抽象性开始萌芽
幼儿中期以后,开始出现抽象思维的萌芽。研究者发现,在解决同一个任务中,幼儿园小班儿童更多的是在感知水平上解决问题,而中班和大班儿童逐步地学会在词的水平上解决问题。
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这三种思维形式在幼儿思维中所占的地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的水平比婴儿期有明显的提高,具体形象思维有很大程度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只是刚刚发展,幼儿对其经验范围内的事物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思维。
(3)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日益増强
研究表明,幼儿园小班儿童的动作主要是受视觉映象或表象调节的,言语在动作过程中不起什么作用,只有在做完这个动作以后,他才能在言语中把它反映出来;中班儿童往往是一面动作,一面言语,言语的计划作用还很差;大班儿童己能在行动之前就用言语表达想要做什么和如何做等,这时儿童的言语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幼儿晚期的孩子己能够运用一些抽象概念进行思维、了解事物本质属性。
3. 简述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案】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包括:
(1)连续性和阶段性
连续性特征是指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以前一阶段的发展为基础的,而且又在此基础上萌发出下一阶段的新特征。阶段性特征是指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从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
(2)定向性和顺序性
这是指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阶段与阶段之间也是不可逾越的。
(3)不平衡性,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水平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一方面表现为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
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往往不尽相同。
三、论述题
4. 发展心理学从哪三个角度分析儿童语言的发展?其中什么角度最适于用来考量人们的交往能力及其培养?请谈谈你对这方面问题的感触和思考。
【答案】发展心理学从语音感知,词汇与句法的掌握以及语言的表达三个角度来分析儿童的语言发展能力。
(1)掌握语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也是语言的基本物质单位。掌握语音是学会说话的先决条件。婴儿一出生就开始大声啼哭,这是婴儿开始独立呼吸的标志,也是婴儿的口头言语因素的萌芽。婴儿的哭叫无意地练习了正在生长的语音器官。在6〜12个月期间,一方面婴儿通过模仿发出越来越多的声音,即随着生长,语音在扩充。婴儿最早可以在9个月时说出第一个有特定意义的词语,最晚则在生后16个月时。
(2)词汇数量的增加。幼儿在掌握比较丰富词汇和基本语法结构的同时,他们的言语表达能力也就很快地发展起来。婴儿最早可以在9个月时说出第一批有特定意义的词语,最晚则可能到第16个月才能说出。第一批词已具备了交流的意义,它们具有明显的表达性和祈使性功能。
(3)句子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简单句和复杂句两者之间比例的变化上。幼儿句子的含词量是以与年龄成正相关的趋势发展着的,各年龄间的差异是显著的。婴儿期言语表达能力的主要特点是它的情境性,这种特点是由儿童的言语交际水平决定的。
(4)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大致经过两个阶段:①理解语言阶段(1〜1.5岁②掌握合乎语法规则的语句,开始积极语言活动阶段(1.5〜3岁)。20〜30个月是婴儿掌握基本语法的关键期。而到36个月时,婴儿己基本上掌握了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成为一个颇具表达能力的“谈话者”。
一、名词解释
1. 内化
【答案】内化是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相一致,自己所认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这种态度是持久的,并且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最成熟的内化水平称为“自我同一性”,它反映了将内射和认同共同塑造到自我和他人的一致性形象中。
二、简答题
2. 液体守恒实验
【答案】液体守恒实验是考查儿童对等量液体盛在高矮粗细不同的容器中后容量的认识能力的实验。
“液体守恒”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向儿童呈现两只相同的玻璃杯,杯中装有等量的液体,在儿童确知两只杯中的液体是等量的之后,实验者把其中一杯液体倒入旁边一只较高、较细的杯子中,液面升高,然后问儿童新杯子中的水比原来杯子中的水多一些还是少一些,还是一样多?
实验结果发现,大多数3〜4岁的幼儿会回答“多一些”,因为他们只注意到了杯子的高度;5〜6岁儿童处于守恒的转折阶段,他们似乎己意识到必须同时考虑杯子的高度和粗细,但在比较时却出现困难;8岁以后的儿童能够意识到一个维度的变化总是伴随着另一个维度的改变,水总量不变。所以,皮亚杰认为,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在思维上没有达到守恒。
新近的研究认为皮亚杰低估了儿童的能力。并用一些实验加以证明。
3. 简述儿童同伴关系的作用。
【答案】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形成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交往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儿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是儿童社会化的动因之一,早期的同伴关系不良将导致以后社会适应困难。同伴关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同伴提供了儿童学习的榜样,通过互相学习,儿童认知能力和技能都得到最快的发展。
(2)提供了形成和评价自我概念的机会,有利于儿童的观点采择,共情等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
(3)通过同伴交往,儿童对归属感,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同伴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
(4)同伴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同伴既可以给儿童提供关于自我的信息,又可以作为儿童与他人比较的对象。
总之,同伴关系对儿童形成和发展个性特点,形成社会行为,价值观和态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同伴关系可能导致儿童孤僻,缺乏基本的交流技巧,认知能力发展受阻等,对儿童的身心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