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综合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自我中心言语

【答案】自我中心言语指幼儿时期在外部言语发展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一种介于有声言语和内部言语之间的特殊的言语形式,其特点是语法结构与成人的简单语法相似,但多以单一事项为主,不以提供信息、提出问题或交往为目的,常常忽略他人反应和意见。

二、简答题

2. 简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答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和测验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观察者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并由此分析被观察者心理发展特征和规律的一种方法。观察法是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方法。发展心理学早期的许多研究大都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的。例如,达尔文的《一个婴儿的传略》和陈鹤琴的《儿童心理学之研究》等,都主要是通过观察法收集资料完成的。

进行观察研究首先必须进行观察设计。观察设计通常包括如下三个步骤。首先是确定观察内容和对象;其次是选择观察策略;最后是制订观察记录表。

观察法的优点:①可以在行为发生的当时及现场进行观察、记录,能够收集到行为发生、发展过程的资料,具有很强的生态效度。缺点:①观察资料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观察者本人的能力水平、心理因素的影响;②许多发展心理学研究者希望观察到的行为的发生有时是难以预知的;③观察法的运用往往需要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较多的时间。

(2)访谈法

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访谈对象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其心理特征和行为的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访谈法的特点:①整个访谈过程是访谈者与访谈对象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所以,在访谈中,访谈者应争取掌握访谈过程的主动权,积极影响访谈对象,尽可能使研究按照预定的计划开展;②它具有特定的研究目的和一整套设计、编制和实施的原则。

访谈法的优点:能有针对性地收集研究数据,适用于一切具有口头表达能力的不同文化程度的访谈对象,具有较问卷法更高的效率。缺点:访谈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受访谈者自身的素质影响较大;②费时费力;③所得资料不易量化;④访谈效果受环境、时间和访谈对象特点的限制。

(3)问卷法

问卷法是指用经过严格设计的、具有固定结构的问卷对被试群体进行调查的研究方法。

问卷法的特点:①问卷结构化程度较高,避免了盲目性和主观性;②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大量资料;③所得资料便于进行定量分析。

问卷法的优点:①内容客观统一;②结果处理分析方便;③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④匿名性强,能够获得被试较为真实的回答。缺点:①对被试的言语发展水平有一定要求,因而不适于年幼被试;②被试的回答可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而由此获得的有些数据资料还需用其他方法加以印证。

(4)测验法

测验法是采用经过标准化的测验量表对被试进行测量的研究方法。

测验法的优点:①测验量表的编制十分严谨,结果处理方便,量表有现成的常模,可以直接进行对比研究;②量表的种类较多,可以适应不同研究目的的需要。缺点:①使用灵活性差,对主试的要求较高;②结果难以进行定性分析;③被试的成绩也可能受练习、测验经验的影响等。

3. 学龄前儿童攻击行为的变化特点是什么?

【答案】学龄前儿童攻击行为的变化特点如下:

(1)学前期无缘无故发脾气的现象会不断减少,4岁之后就比较少见了。

(2)对攻击和挫折的报复性反应在儿童3岁后急剧增加。

(3)攻击行为的缘起随年龄变化。2-3岁的儿童攻击发作多在家长用权威方式反对他们的活动之后出现;年长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多出现在与同伴或兄弟姐妹的冲突之后。

(4)攻击行为的形式也随着年龄而变化。2-3岁的儿童多为踢打对手。发生争执的原因是争玩具或其他物品;年长的儿童较少动手,多为动弄对方,说闲话或嘲笑,给对方起外号等等;年龄越大,攻击行为越具有敌意。

(5)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频率会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三、论述题

4. 1岁左右的儿童开始以我为第一人称,表明已经具有自我意识,请辨析。

【答案】自我意识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自我意识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即生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

(1)生理的自我

生理的自我又称为物质的自我,它是一个人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包括占有感、支配感和爱护感。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等人认为,婴儿出生以后,最初他们不能区分属于自己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对于自己的手、脚和周围的玩具,都视为同样性质的东西加以摆弄,3个月的婴儿能对人发出微笑,这表示婴儿对外界的刺激发生了反映。

8个月的婴儿开始关心自己在镜子里的形象,但10个月的时候依然不知道镜子里的形象就是自己。一般认为,婴儿要到2岁零2个月以后. 才会认识自己在镜子里的自我形象,大约与此同时. 开始学会使用“你”这个人称代词。心理学家大都认为儿童要到3岁的时候,自我意识中的生理自我才能形成,同时也开始更多地使用人称代词“我”字。这时候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大都是以我为中

心的,所以有些心理学家称这一时期为“自我中心期”。

(2)社会的自我

社会的自我时期叉称为个体客观化时期。这个阶段大约是从3岁到青春期之前,即到13岁至14岁的时候,这段时间是个体接受社会影响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体实现社会自我的最关键的阶段。这期问儿童的游戏,往往是成人社会生活的缩影,儿童在游戏中扮演某种社会角色,也是他们学习角色行为的一种方式,在游戏中儿童揣摩着角色的心理状态,体验着角色与角色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儿童通过学校中的社会化生活,更加速了他们社会自我的形成过程。

学校中的社会化过程,是个体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学校与家庭不同,在家庭中儿童往往是以我为中心,尤其是独生子女,而学校则是中性的,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老师对每一个学生都一样地关心,一样地严格要求。儿童在学校只能是班级和集体的一分子,而不能象在家里那样可以为所欲为地指挥别人,在学校他们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要完成这些义务和责任,本身就是一种压力,压力则可以使他们产生焦虑和不安。在家里可以听之任之的事,在学校则要认真对待,否则就要受到集体舆论的谴责,在学校必须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掌握各种技能技巧,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逐步地使自我实现的愿望和动机与社会的要求相吻合,最终达到社会的自我。

(3)心理的自我

心理的自我又称精神的自我,这个阶段主要是从青春期到成年大约10年的时间。这期间,个体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发生了一系列急剧的变化,骨骼的增长、性器官的成熟、想象力的丰富、逻辑思维能力的日益完善,进一步使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向主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