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东北大学体育部346体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单选题

1. 美国的评价专家( )对评价领域的划分以及对该领域的批判,深刻地把握了课程评价的内蕴。

A. 斯太克和泰勒

B. 普罗沃斯和利维

C. 古巴和林肯

D. 古巴普罗和沃斯

【答案】C

【解析】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对评价领域的划分以及对该领域的批判,深刻地把握了评价发展的内蕴。他对评价领域进行了以下划分:①测验和测量时期这是第一代评价时期,它盛行于19世纪末至20纪30年代;②描述时期第二代评价是20世纪30年代随“八年研究”而兴起,一直持续到50年代;③判断时期属于第三代评价,它萌生于1957年以后美国因苏联卫星上天而发动的教育改革,持续到70年代;④建构时期的到来,是与质性评价范式的应用联系在一起的。

2. 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 )。

A. 显性课程

B. 隐性课程

C. 实际课程

D. 官方课程

【答案】B

【解析】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是指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

3. 杜威关于课程与教学统一的两个内涵是( )。

A. 教与学的内在的连续性、教材与目标的内在的连续性

B. 经验与课程的内在的连续性、内容与手段的内在的连续性

C. 教材与方法的内在的连续性、目标与手段的内在的连续性

D. 目标与内容的内在的连续性、教材与经验的内在的连续性

【答案】C

【解析】杜威认为,课程与教学的统一在本质上由经验的性质所决定的;课程与教学统一的第一个内涵是教材与方法的内在的连续性,杜威认为,任何把教材和方法割裂开来的做法都是极端错误;课程与教学统一的第二个内涵是目的与手段的内在连续性。

4. 杜威的“附带学习”与( )为隐性课程的深入研究打下了最初的基础。

A. 克伯屈的“主学习”

B. 克伯屈的“副学习”

C. 克伯屈的“附学习”

D. 克伯屈的“相关学习”

【答案】C

【解析】杜威的“附带学习”与克伯屈的“附学习”已经提出了后来的隐性课程研究所涉及的许多重要问题,这为隐性课程的深入研究打下了最好的基础。

5. 按照斯金纳的理论,下面表述中,哪一个是正确的?( )

A. 研究学习者的行为重要,但研究他们头脑内部发生的,事情更是科学研究应该注意关心的主要问题

B. 在教学的设计中,要遵循逐级分化、积极反应、小步子、即时强化、自定步调、低错误率、融会贯通等原则

C. 教学设计要依据“操作条件”和“积极强化”的学习理论

D. 如果在一次学习后没有给予强化,那么学习者就会减少这一行动重复的可能性

【答案】C

【解析】斯金纳依据“操作条件反应”和“积极强化”的学习理论,将预先审定的教材精心组织成有逻辑的顺序,借助改进了的普莱西教学机器,使学生以个别化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

6. 实践性课程的开发的基本方法是( )。

A. 审议

B. 实践

C. 调查

D. 实验

【答案】A

【解析】施瓦布确立了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实践性课程”。施瓦布认为,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是“审议”。在施瓦布那里,“课程审议”是指课程开发的主体对具体教育实践情境中的问题反复讨论权衡,以获得一致性的理解和解释,最终作出恰当、一致的课程变革的决定及相应的策略。实践是施瓦布的课程开发理论的核心命题。他所认为的课程开发过程就是课程主体(教师和学生等)针对具体实践情境的需要而进行的课程审议过程。

7. 下列哪一项不是“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形成的理论基础?( )

A. 实证主义

B. 现象学

C. 存在主义

D. 知识社会学

【答案】A

【解析】“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流派众多,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倾向:①以现象学、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着眼于个体自我意识的提升和存在经验的开发,这种倾向可以称为“存在现象学”课程论;②以法兰克福学派、哲学解释学、知识社会学为理论基础,着眼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与社会公正的建立,可以粗略的将这种倾向称为批判课程论。

8. 斯太克首先指出了泰勒评价模式的缺陷,认为它忽视了教育的( )和( )及它们对教育结果的影响,忽视了教育结果的复杂性而只注重传统测验因素。

A. 先在因素交流因素

B. 先在因素内在因素

C. 内在因素交流因素

D. 内在因素外在因素

【答案】A

【解析】斯太克首先继承了泰勒关于评价是确定目标达成程度的观念。但他指出,实践中所应用的目标模式存在一些弊端,主要包括:①就非正规的评价而言,由于过多地依赖于随意的观察、内隐的目的以及主观的判断,因而不能全面了解课程计划;②就正规的评价而言,它往往只注意到少数几个影响因素,如课程计划的目标和结果,而忽视了教育的先在因素和实施因素及它们对教育结果的影响,忽视了教育结果的复杂性,对计划的反映同样是偏狭的。

9. 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 )。

A. 技术兴趣

B. 学科兴趣

C. 学生兴趣

D. 社会兴趣

【答案】A

【解析】“泰勒原理”的实质是“技术兴趣”(也称“技术理性”)的追求。“技术兴趣”是通过符合规律(规则)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本兴趣,它指向于对环境的控制和管理,其核心是“控制”。

10.卢梭指出,发现教学的基本形式是( )。

A. 活动教学与口授教学

B. 实践教学与讨论教学

C. 活动教学与实物教学

D. 实物教学与讨论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