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876新闻传播实务[专业硕士]之当代新闻评论教程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在2010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一位政协委员作了题为《狠刹搞形式唱高调耍花架子的不正之风》的大会发言,直指一些领导干部说得好,唱得好,干得不好,只知道搞形式唱高调耍花架子的不正之风。短短8分钟的发言,却在人民大会堂里获得了台上全国政协委员们的9次掌声。通过阅读下列发言全文,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附材料:大会发言全文

狠刹搞形式唱高调耍花架子的不正之风近些年来,中央和各省加大力度狠抓作风建设,成效明显,各地的党风、政风和干部作风有了较大转变,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但是,一些地方、一些党政机关、一些领导干部,仍然存在或出现一种不实事求是的不正之风,具体表现在:

一是搞形式。贯彻中央指示也好,抓工作也好,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给上级、给领导看的; 上面怎么部署,就依样画葫芦,层层开会,层层发文件; 上级精神未吃透,下面情况没搞清,就照抄照转或“穿鞋戴帽’夕,以不变应万变,层层作“决定”,搞文字游戏。千篇一律的会议和生搬硬套的官样文章,被群众戏称“常说的老话多、正确的废话多、漂亮的空话多、严谨的套话多、违心的假话多’夕,形式越搞越繁琐,就是落实不了。

二是唱高调。由于急功近利、急出“政绩”的浮躁心态,一些地方、一些领导爱唱高调,往往不顾条件是否具备、社会是否需要,也不顾能否做到,什么都要高级、高端、高标准、高规格,什么都要最大、最快、最优、最佳,什么都要国际一流、世界一流; 动不动就是“新口号”、“新概念”、“新思路”、“新规划”,动不动就是中心、核心、龙头、高地,动不动就是集群、体系; 说的、写的、唱的、吹的调子越来越高,却没有采取具体措施抓落实或者根本没有准备落实; 他们不怕做不到,就怕别人看不到、听不到。最后是报喜不报忧,更恶劣的是弄虚作假。

三是耍花架子。喜欢赶时髦、变花样、造气氛、装“门面”,追求轰动效应:提倡建立主体功能区,到处都是“中心区”、“示范区”、“宜居区”、“中央商务区”、“国际会展区”、“金融服务区”、“生态旅游区”、“休闲度假区’,、“欧陆风情区”,一个比一个“好听”; 一些“重点”工程,不计成本、不惜代价,原本好好的建筑也统统拆了推倒重来或新建,反反复复折腾,成了既浪费资金、又影响群众工作和生活的“扰民工程”。热衷于建设声势大、规模大、影响大的“路边工程”、“形象工程”。这样的“政绩”好看不实用,却兴师动众,劳民伤财。

这些不正之风违背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违反了客观规律,妨碍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腐蚀了干

部队伍,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说到底是一些干部心里没有装着老百姓,一心想着自己的仕途,是“投领导所好”错误思想的产物,是升官靠表面“政绩”的错误政绩观的产物。

建议中央采取强有力的针对性措施,从教育、引导、监督和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着手,狠刹搞形式、唱高调、耍花架子的不正之风。

1. 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投领导所好,不如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好; 说得好、写得好、唱得好、吹得好,不如干得好,不如干出实绩好。

2. 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落实预防、约束措施。一经发现这些不正之风的现象或行为,及早、及时、坚决制止和纠正。

3. 进一步健全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一方面大力提倡讲实话、干实事、求实效、比实绩的好作风,优先选用实事求是、真抓实干、实绩突出的好干部,树立一批好典型; 另一方面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决不能让实干的老实人吃亏,更不能让夸夸其谈、弄虚作假的人有市场、得好处。相反,要根据不同情况和造成的后果,分别给予批评、通报、调整岗位,甚至降职、免职、撤职的处分。在选人用人上要更多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顺应民意。这样既体现正确的导向,又从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这一源头上把好关。

【答案】这位政协委员的大会发言,直指一些领导干部搞形式、唱高调、耍花架子的不正之风,读来大快人心,虽然是批评的对象是一些领导干部,但是这股不正之风也存在于新闻评论界。

(1)搞形式。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有着鲜明的阶级性和党派性,特别是作为媒体旗帜和灵魂的新闻评论。

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党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舆论工具。新闻评论要坚持党性原则,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首先要做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于是评论工作者为了不犯政治错误,就照抄照转或“穿鞋戴帽”,形式主义愈演愈烈,上级精神没吃透,就急于表态。实际上评论工作并不是上“论”下效,依葫芦画瓢。新闻评论要吃透两头,并非只顾一头; 吃透上头,也并非照抄上头。现实生活中新事物、新间题层出不穷,评论的触及面广阔,内容丰富,新闻评论者应根据党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各种实际间题,敢于开第一腔,敢于提出新问题,议出新见解,敢于写出新观点,闯出新天地。

(2)唱高调。由于急功近利、急出“政绩”的浮躁心态,一些地方、一些领导爱唱高调,往往不顾条件是否具备、社会是否需要,也不顾能否做到,什么都要高级、高端、高标准、高规格,什么都要最大、最快、最优、最佳,什么都要国际一流、世界一流; 动不动就是“新口号”、“新概念”、“新思路”、“新规划”,动不动就是中心、核心、龙头、高地,动不动就是集群、体系; 说的、写的、唱的、吹的调子越来越高,却没有采取具体措施抓落实或者根本没有准备落实; 他们不怕做不到,就怕别人看不到、听不到。新闻评论也紧跟这些领导干部的步伐,为他们大吹特吹,报喜不报忧,甚至弄虚作假。

(3)耍花架子。一些官员喜欢赶时髦、变花样、造气氛、装“门面’夕,追求轰动效应。新闻

评论界也不乏耍花架子的高手。为了追求轰动效应,不顾新闻是否属实,就妄加评论,为了赶时髦,都围着热点事件大写评论。

其他关乎民生的新闻很少关注。为了追求发稿量,东拼西凑,评论文章没有实际内容,只有空架子。

2. 怎样认识当今时代为新闻评论的兴盛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答案】当今时代为新闻评论的兴盛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带来多元化,这不仅使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而且提高了人们的参与认识,人们迫切要求有更多的知情权、表达权和话语权。

(2)随着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企业转制、体制转换的深化,改革由局部转向整体、由经济领域转向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推进改革和加快发展都面临着一些从未遇到过的新矛盾、新课题,不断衍生着许多人们以前想所未想、见所未见的新事物、新思潮。无论是人们为之振奋、思考、争辩,抑或为之困惑,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在大众关心的现实话题面前,每个人都期待理智的光芒,渴求思想的启迪。如今有海量的信息传播,人们一般己不缺少新闻,而缺少对新闻深入、准确的理解与认识,这需借助于权威的分析与评论。正因如此,有一位新闻学者满怀激情地指出:“我国新闻媒体已经进入评论与分析的黄金时代”; 更多的人说:“我们进入了‘思想’、‘观点’时代。”

(3)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新闻传播更加快捷,方式更加多样,这既拓展了信息与思想交流的空间和渠道,提供了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公共话语平台,也给传统媒体(尤其是党报)整合新闻资源、做大做强自身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3. 简述新闻评论与杂文的基本区别。

【答案】新闻评论与杂文的基本区别表现在二者的定义不同及各自特点的不同。

(1)新闻评论与杂文的定义

①新闻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它包括社论(本台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专栏评论、述评、杂感随笔、广播评论、电视评论等体裁,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的评论文章(或节目)的总称。它是一种政论性的新闻体裁,是新闻宣传的一种重要手段。

②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文艺作品,还具有政论的性质。杂文兼有文学和政论的特点,是介乎文学和政论之间的一种边缘体裁。也可以说,杂文是一种特殊的政论:文艺性的政论。

(2)新闻评论具有以下特点:

①强烈的新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