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当代新闻评论教程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社论时评化”的历史过程。

【答案】“社论时评化”的历史过程如下:(1)社论经历过一个发展变化的历程。这个历程与整个新闻界的发展历史相关,表现为由“政论本位”到“新闻本位”的变化,并最终体现为选题的新闻性。

(2)我国近代早期报纸上的议论性文章,基本上是古代论说文的形态,长篇大套,从头说起,没有新闻因素,尤其是没有新闻事件性因素。这个时期可以称作“论说”时代。

这些论说性的文章,在中国近代变革思潮的背景中,起到推动思想解放的作用。但这种形式本身,并不具有新闻评论的特点,也不能实现广泛的传播与大众阅读。

(3)梁启超在1899年第26册的《清议报》上创设“国闻短评”,出现与我国早期报刊盛行的长篇“论说”截然不同的言论体裁。

1903年梁启超主办的《新民丛报》在改版后的“批评门”中正式创设“时评”栏目。

梁启超1904年在国内主持创办了《时报》,在国内新闻界又扩大了这种文体的影响。以“时评”作为标志的中国现代新闻评论的基本特征逐渐确立下来。

(4)时评产生之后,由于其就事论事的特征和短评特征,与当时的社论形式特征相距较大,因此别立一体,刊于社论之后。但时评这种后起的文体由于符合新闻传播规律,逐渐浸入社论,那种“泛论原理原则”的政论性社论逐渐消退。

2. 在把党的政策交给群众,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方面,新闻评论有何优势?

【答案】新闻评论是把党的政策交给群众,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的最有效形式。

因为新闻评论在宣传党的现行方针政策时,不是简单地照搬文件,而是密切联系当前形势仟务和工作实际,紧扣干部群众的思想情绪,有的放矢地阐明政策精神,帮助大家解疑释惑,提高认识,了解制定政策的依据,懂得贯彻政策的意义,从而把执行政策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3. 由政论报纸演变为新闻评论,其重要标志是什么?

【答案】由政论报纸演变为新闻评论,其重要标志是《时报》首倡的时事短评“时评”。 《时报》是维新派报纸,创办于1904年,其首倡的“时评”给新闻评论注入新的生机,是新闻评论演进为独立新闻体裁的重要标志。该报主办人狄平子(楚青)说“吾之办此报,非为革新舆论,而欲革新代表舆论之报界尔。”

“时评”大致相当于现在报卜的“短评”或“编后’,,它抓住当天报卜的一则新闻,题目

具体,一事一议,使报纸找到一个新闻和评论相配合的形式,为各报开辟时评或类似时评的言论专栏起示范作用。

4. 请阅读下列李天扬撰写的《从胡锦涛代表纠错说起》一文,想一想这篇时评选题的主要特点在哪里? 为什么?

从胡锦涛代表纠错说起

两会召开,世人瞩目。除了那些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要事引人关注外,一些小故事也耐人寻味。胡锦涛代表纠错,就是一个。

胡锦涛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全团审议时,笑着纠正了会议主持人的一个“口误”一一“他说刚才代表的发言已经告一段落了,我说还没有! ’’胡锦涛话音一落,会场上随即响起笑声和掌声。他接着说:“刚才几位代表的发言很好,听后既了解了不少新情况,也受到了启发。下面,我就作为人大代表,也作‘个发言,和大家一起讨论。”

类似的小故事,去年两会上也有。胡锦涛去年3月7日在参加政协民盟、民进界委员联组讨论时,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主任欧阳明高委员探讨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问题,诚恳地说:“如果说了外行话,请大家指正。”

另一个小故事,也是在去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农民代表顾双燕发言说:“我讲出来供您参考,不是要求您。”温总理回答说:“你是人民代表,有要求我的权利。”我曾以《" 你有要求我的权利”》为题,写过一篇评论。

是的,在两会,总书记也是普通的人大代表; 总书记也可能说外行话,可以批评指正; 人大代表有权利、有义务代表人民,向总理、部长及各级政府官员提建议、提要求,甚至是质询。这些,都是常识。可惜的是,在两会上,总有些代表委员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这些常识。自己发言,动辄就说向领导汇报。记得温总理曾在两会上提醒说:“我不是来听汇报的。”有个别代表,在两会上仍然念念不忘自己身居官位,以致对记者的提问,作出了奇怪的反应一一有官员代表质问记者:“你在两会上问这个干什么? 这个问题这么敏感,你问我干什么? ”在两会上,仍然保有这样居高临下的气势,真是了得。建议这样的官员代表先看一看前面说的几个小故事,想一想其中所蕴含的并不高深的道理,或许能帮助他们找准自己的定位。

这些年来,总书记、总理以身作则,并数次在两会上给大家普及官员也是普通代表等等政治常识,在去年写的那篇小评论里,我乐观地写道:“在日后的两会上,应该不会让总理一次又一次地重申‘我不是来听汇报’‘你有要求我的权利’这样的常识。”现在,我倒建议媒体多报道一些“胡锦涛代表纠错”这样的小故事。故事虽然小,其推动政治文明进步的作用可不小。

(载于2010年3月12日《新民晚报》)

【答案】这篇《从胡锦涛代表纠错说起》的选题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大中取小,以小见大。原因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两会召开,全国瞩日,有许多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引人关注。作者却独独选取胡锦涛代表纠错这一小事,进行评论。从两会这件大事上选取一个不太为人注意的小事入手,即大中取小。

(2)胡锦涛纠错虽然是小事,但是作者从这件看似极其普通的事件中找出其背后存在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问题。总书记能够放下身份与人大代表一起讨论,总理也能以身作则听取代表意见。但是很多人大代表却没有把自己放到代表的位置上,许多官员代表更是对上对下两种姿态。作者从这件小故事,提出政治文明进步的问题,即以小见大。

5. “下笔千言,倚马可待”为何要成为评论工作者的努力目标? 怎样练就这方面的功夫?

【答案】(1)“下笔千言,倚马可待”成为评论土作者的努力目标的原因

评论工作者的政治素养、理论素养、社会素养和知识素养,最后都要通过评论文章的写作表现出来。所以,评论工作者的写作素养,即文字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它是诸素养的综合体现和最终归宿。如果缺乏写作素养,印使有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知识基础,也不一定能写得好新闻评论。

“下笔千言,倚马可待”是指文思泉涌,写作极为迅速。新闻评论文章的新闻性、针对性,要求评论文章针对新闻事件和当时重大社会问题选题立论,及时写作和发表,但又要求准确鲜明,不能草率从事和含含糊糊。所以评论工作者要很快地确定选题,明确中心观点,很快地完成收集材料、调查研究和形成思路的过程,尽快进入写作阶段。要比别的文章更快地写作和发表,中间又少不了反复修改的过程。这就要求评论工作者锻炼“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真功夫、硬功夫。

(2)练就“下笔千言,倚马可待”功夫的方法

①勤练笔

坚持天天写,天天练,使自己的思路和运用文字的技巧能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实践长才干,多写出技巧。

②学会写各种新闻文体的文章

包括新闻报道、通讯、特写、述评等,重点在练习评论写作。一个优秀评论员应当对各种评论文章都得心应手,娴熟走笔。

③认真学习范文

可以选100篇好评论,包括革命导师的文章、鲁迅的杂文、古代优秀散文以及延安时期《解放日报》和建国以来《人民日报》的优秀社论等,细细咀嚼,精心揣摩,从文章的题目,到开头、立论、布局、选材、论辩、语言、句式、笔法,直至文章结尾,逐一加以研究领会。

6. 怎样理解杂文是“感应的神经”?

【答案】(1)战斗性是杂文的灵魂。抽去这个灵魂,杂文就不成其为杂文。鲁迅先生认为,杂文虽然“不敢说是诗史”,但它“有着时代的眉目”,是时代的“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即给以反响或抗争”,杂文应该“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

(2)在高举中国特色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今天,杂文的生命力,也同样首先在于它的战斗性。杂文的这种战斗功能可以使作者和社会现实脉搏息息相通、一起跳动。每当社会生活中出现新的变化,杂文总是率先出现,以快捷的速度、鲜明的风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