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876新闻传播实务[专业硕士]之当代新闻评论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张季莺写社评有哪些绝招值得我们借鉴?

【答案】张季莺写社评颇有以下绝招值得我们借鉴:

(1)不管编辑工作多么繁杂,环境多么喧闹,他都能全神贯注写稿子;

(2)看完大样写社评,写稿能长能短,视位置多少而定,且让人看不出勉强缩短或拉长的痕迹;

(3)思路清晰,一挥而就,常常写一段付排一段。最后打出小样再作润色;

(4)知识丰富,触类旁通,记忆过人。妙笔生花,时有警句妙语。

伟人周恩来曾说:做总编辑,要像张季莺那样,有优哉游哉的气概,如腾龙飞虎,游刃有余。1955年接见香港爱国报刊评论家、大公报社社长费彝民时,周恩来也曾谈及张季莺和《大公报》,指出:“《大公报》有三件事值得称赞”,“第一,《大公报》是爱国的; 第二,是坚决抗日的; 第三,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不少记者”。这是对《大公报》所做出的中肯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2. 写作广播新闻评论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写作广播新闻评论要注意如下问题:

(1)选题面向公众,突出“热点”问题

广播新闻评论强调面向公众,其选题要贴近社会实际,把重点放在公众共同关心和有密切关系的事物上,放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社会道德风尚、思想认识和作风问题上,要注意突出“热点”、“难点”、“疑点”、“焦点”问题。

①针对人们普遍关注而又议论最多的问题,给予正确的回答和指引。

②针对公众中流行的错误观点和认识,及时加以澄清。

③针对社会上某种容易忽视的倾向,提醒人们加以注意。

④针对某种新人新事新风尚出现以后尚未被人们所认识,需要加以倡导。

⑤针对当前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提示有关部门努力加以克服。

(2)立论具体集中,善于就实论虚

广播评论大部分都是广播短评,一般以新闻报道的某一客观事实或社会上存在的某一典型事实为立论的依据,因此确立的论点比较明确与具体,选择的论题范围与内容也相对集中。广播评论还要善于就实论虚、叙事出理。广播评论如能针对实际工作与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具体事情展开议论,易于具体、深入、亲切,为听众所接受。

(3)采取对话形式制作录音述评

广播评论通过充分发挥广播带音响的优势,采用记者甲、乙对话形式的述评与议论,穿插典型的采访录音,两者融为一体,就可组成对话形式的录音述评。

(4)形式要多种多样,新鲜活泼

广播新闻评论,可就某一问题单写评论,也可配合消息、通讯、听众来信写评论; 可在节目前后作简短评述,也可就专门问题请有关单位答记者问或发表谈话等; 可采用本台评论、记者述评,也可采用编辑的话、评论员文章等,做到不拘一格,充分发挥广播的长处。

3. 为什么“把道理磨碎了讲”才有说服力?

【答案】“把道理磨碎了讲”,是在对论题怎样进行析事明理时,把中心论点分成几个小的从属论点,一层一层地、一个一个地讲清楚,这样评论才有说服力。

(1)评论贵在说理。“理”来源于客观事物的本质,是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只有把事物、现象或概念加以“条分缕析”,剖析成若干组成部分,找出各部分的本质属性及彼此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理”。这就要求对所确定的论题进行系统周密的剖析,考虑围绕中心论点从哪些方面进行论述,需要讲哪些方面的道理,如何加以说明。

(2)一篇评论的论题,总是作者对众多小的事实、观点,逐步加以分析,经过综合才形成的。因此要使受众接受这个论题,最好的办法是再现这个过程,先一层一层、一个一个地向受众说明这些小观点,把这些“小道理”讲清楚,然后顺着事理的逻辑加以综合,得出中心论点。这样,让受众和作者共同经历了析事明理的过程,论题就易于为受众所接受。

(3)“把道理磨碎了讲”是纵联系、横剖析的分析方法,任何一个问题,如果从纵的方面把它分为几个阶段,从横的方面把它分成几个部分或几个角度,就容易分析的细致深透。如果孤立地就事论事,往往有失偏颇,以偏概全。

4. “酉己”评论应注意把握哪些原则?

【答案】从具体实践来看,“配”评论一定要注意两点:

(1)既依托报道,又深化报道

配评论,一定要根据具体的报道来立论,从报道中引出题旨,分析说理也要以报道中的事实作为根据或例证,这是必须遵循的前提。“配”,必须自始至终都围绕着新闻事实; 揭示事实的本质,分析事实的是非,发掘事实的思想内涵,展示事实的认识价值,达到就事论理的目的。

(2)既要讲条件,又要看需要

依托新闻报道配言论有前提,即要有合适的报道可以依托,有典型的报道可以引出题旨,并不是所有的报道都可以配。关键要根据内容来决定,不能追求版面的多样而将言论作为一种装饰。

5. 进一步健全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一方面大力提倡讲实话、干实事、求实效、比实绩的好作风,优先选用实事求是、真抓实干、实绩突出的好干部,树立一批好典型; 另一方面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决不能让实干的老实人吃亏,更不能让夸夸其谈、弄虚作假的人有市场、得好处。相反,要根据不同情况和造成的后果,分别给予批评、通报、调整岗位,甚至降职、免职、

撤职的处分。在选人用人上要更多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顺应民意。这样既体现正确的导向,又从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这一源头上把好关。

【答案】这位政协委员的大会发言,直指一些领导干部搞形式、唱高调、耍花架子的不正之风,读来大快人心,虽然是批评的对象是一些领导干部,但是这股不正之风也存在于新闻评论界。

(1)搞形式。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有着鲜明的阶级性和党派性,特别是作为媒体旗帜和灵魂的新闻评论。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党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舆论工具。新闻评论要坚持党性原则,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首先要做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于是评论工作者为了不犯政治错误,就照抄照转或“穿鞋戴帽”,形式主义愈演愈烈,上级精神没吃透,就急于表态。实际上评论工作并不是上“论”下效,依葫芦画瓢。新闻评论要吃透两头,并非只顾一头; 吃透上头,也并非照抄上头。现实生活中新事物、新间题层出不穷,评论的触及面广阔,内容丰富,新闻评论者应根据党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各种实际间题,敢于开第一腔,敢于提出新问题,议出新见解,敢于写出新观点,闯出新天地。

(2)唱高调。由于急功近利、急出“政绩”的浮躁心态,一些地方、一些领导爱唱高调,往往不顾条件是否具备、社会是否需要,也不顾能否做到,什么都要高级、高端、高标准、高规格,什么都要最大、最快、最优、最佳,什么都要国际一流、世界一流; 动不动就是“新口号”、“新概念’,、“新思路”、“新规划”,动不动就是中心、核心、龙头、高地,动不动就是集群、体系; 说的、写的、唱的、吹的调子越来越高,却没有采取具体措施抓落实或者根本没有准备落实; 他们不怕做不到,就怕别人看不到、听不到。新闻评论也紧跟这些领导干部的步伐,为他们大吹特吹,报喜不报忧,甚至弄虚作假。

(3)耍花架子。一些官员喜欢赶时髦、变花样、造气氛、装“门面”,追求轰动效应。新闻评论界也不乏耍花架子的高手。为了追求轰动效应,不顾新闻是否属实,就妄加评论,为了赶时髦,都围着热点事件大写评论。其他关乎民生的新闻很少关注。为了追求发稿量,东拼西凑,评论文章没有实际内容,只有空架子。

6. 试分析由舒乙撰写的评论《黄皮肤黑头发》,看看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黄皮肤黑头发

看街上将黑发染成黄发的人越来越多,心里有一股说不出的感觉,反正一阵阵感到不舒服。 自认不是一个古板的人,唯独对这件事很难认同,非但不能认同,还想劝那些跟随这股时尚潮流漂流的人就此打住。

我觉得,这里面有三层意思需要说明。

第一层,黑头发是东方人的标志,就像黄皮肤一样,是与生俱来的特征,本是一种自豪的本钱,该是值得骄傲的事情。黄头发是西方人的标志。弃黑就黄,对东方人来说,本质上是一种崇洋、崇西方的心理的反映。表面上看,染发是一种个人自由,是一种梳妆打扮的形式,属于不必大惊小怪的细节,而且,对绝大部分染黄发者来说,仅仅是一种赶时髦。多少带有随大流的盲目,并没有多少思考在里面。但是,考虑到时代的大背景,剖开现象的表面,追到事物的深层,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