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938传播学概论考研内部冲刺密押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英尼斯

【答案】英尼斯是最有影响的媒介决定论者之一,多伦多学派的鼻祖,麦克卢汉的老师。20世纪40年代他从加拿大经济史逐渐转向了对人类文明史的研究,在传播与媒介研究方面的代表作包括《帝国与传播》和《传播的偏向》。他提出的主要理论是媒介偏向论,他认为,没有一样传播媒介是不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偏向的,而这种或偏向时间或偏向空间的特性,影响了社会的知识状况、权力结构和政治形态。

他认为,偏向时间的媒介包括语言、石头、豁土、羊皮纸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比较耐久,能够克服时间的障碍但是不适合流通和传播。这种媒介有助于树立权威、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有利于传统和宗教的稳定性。然而这种媒介的时间性使得’自无法及于远方,也导致了社会的不均衡。

偏向空间的媒介包括文字、纸张以及更早期的纸莎草等。这此东西作为媒介的共同特点是,虽然经不起时间的销蚀,但是非常轻便易携,可以克服空间的障碍。这种媒介有助于帝国的扩张、知识的扩散以及世俗政权的建立。它能够帮助中央政权控制更大的疆界,但是却有可能削弱中央的权威。

2. APP

【答案】APP 是指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是英文Applicanon 的简称。比较著名的APP 商店有App1e 的iTunes 商店,Android 的AndroidMarket ,诺基亚的Ovistore ,还有Blackberry 用户的B1ackBerryAppWorld ,以及微软的应用商城。开始APP 只是作为一种第三方应用的合作形式参与到互联网商业活动中去,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开放化,APP 作为一种萌生与iphone 的盈利模式开始被更多的互联网商业大亨看重,如淘宝开放平台、百度的百度应用平台都是APP 思想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可以积聚各种不同类型的网络受众,另一方面借助APP 平台获取流量。

3. 数字鸿沟

【答案】“数字鸿沟”是指由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全球发展和应用,造成或拉大的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内部群体之间的差距。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是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的结果是两者之问的鸿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导致数字鸿沟的原因有:(1)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 (2)传播技能上的差异; (3)

己有知识储存量上的差异:(" )社交范围的差异:(5)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6)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

4. 本我

【答案】本我是本能冲动的根源,指原始的、非人格化的而完全无意识的精神层面。本我由生而有之的某种心理本性一一诸如本能一一的所有东西构成。由人的人格的生物成分构成的本我,借助于作为减少紧张的手段的快乐原则来发挥作用。对于本我来说,不存在善和恶; 它不知道道德。本我与自我,超我共同组成人格。根据1923年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中提出人格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假设以后,无意识就只成了一种精神现象,许多以前认为是无意识的东西成了本我。本我是人格中最早,也是最原始的部分,是生物性冲动和欲望的贮存库。

5. 噪音

【答案】噪音原为无线电通信领域的用语,指电波在传输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物理干扰,在引入到传播学研究中后,它指在传播过程中对讯息以及传达、反馈过程中各个环节产生干扰的障碍因素。噪音的概念最早由香农提出,后由德弗勒做了进一步扩展。噪音的存在会使传播的信息发生衰减或失真现象,如电视节日信号播出后发生图像扭曲、声音断续等现象。社会传播的过程中也有噪音干扰现象,如虚假、捏造、歪曲的信息等,社会传播中消除噪音干扰的主要做法有加大正面信息的传播量和传播次数、揭露虚假信息等。

6. 潜网

【答案】潜网理论是控制研究的重要理论,是指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的词来概括就是潜网。。如刚踏入新闻界的年轻记者无所顾忌、敢作敢为,但最终会变得同老记者一样循规蹈矩,将自己逐渐融入那张潜网。这张潜网便是布里德所说的编辑部中的社会控制。潜网一方面可以确保媒介组织的传授意向顺利贯彻下去,另一方面还防止不懂规矩的新来者对媒介组织既定行现的干扰。

布里德认为潜网存在的原因是社会的主要问题就是维护秩序和增强凝聚力,尤其是保持价值体系的一致。暗存在媒介中的这种控制网络是特定社会环境中更大范围的社会控制体系的折射。

二、简答题

7. 简述信源可信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答案】传播者决定着信息的内容,但从宣传或说服的角度而言,即便是同一内容的信息,如果出于不同的传播者,人们对它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人们首先要根据传播者本身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真伪和价值做出判断。

(1)信源的可信性包括两个要素:

①传播者的信誉,包括是否诚实、客观、公正等品格条件。

②专业权威性,即传播者对特定问题是否具有发言权和发言资格。这两者构成了可信性的基础。

(2)研究者霍夫兰,控制实验证明:信源可信性与说服效果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霍夫兰等人提出了“可信性效果”的概念: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 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对传播者来说,树立良好的形象争取受众的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

(3)由信源可信性带来的说服效果并小是一成小变的。霍夫兰等人在实验中都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会出现衰减,而低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则有上升的趋势。

①由高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人们对信源的信任,其说服效果最初可能会大于信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而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人们对信源怀有不信任感,其说服效果最初可能会小于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信源与内容联系的记忆逐渐淡漠下去,由信源居主导地位的可信性效果趋于减弱或消失,内容本身的说服力才能较完全地发挥出来。

②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这种现象; 霍夫兰等人称为“休眠”效果。

8. 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他提出的“希望实现的两种类型”是什么?

【答案】(1)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贡献

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在1896年至1906年作出的。他将有关歇斯底里症、压抑、梦、婴儿性欲和无意识等经典的精神分析想想摆在了科学界和公众面前。

弗洛伊德借助写出他的梦、然后分析它们、并在《释梦》中将之写出来的途径,从他自己的儿童时代中发现俄狄浦斯情结。他在自己的许多梦中找到了婴儿性欲的根据,包括对父亲与弗洛伊德母亲的性关系的妒忌。

(2)希望实现的两种类型

①快乐原则。这主要由某种性本质的希望和欲望所构成,它对于个体来说可能是破坏性的,因为它们可以要求并不十分文明的行为。快乐原则统治着无意识。

②现实原则。它由更有逻辑的、有组织的思想所组成,其中许多思想有助于个体达到快乐原则的目的。现实原则主要在意识层面发挥作用。

这两种类型的希望的实现经常处于冲突之中,而一个个体的行为可以代表一种妥协。

9. 简述系统论的思想。

【答案】系统论的一个关键人物是冯·伯特兰菲,是20世纪60年代崛起的理论,并在生命科学系统中产生重要影响。

(1)系统论是全面的,它强调一个整体中的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2)系统思维是对于古典物理学的还原主义方法一一它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理想一一的一种应对。

(3)系统论是一门整体科学,它关注结构中的组成部分的关系和相互依赖的问题。系统思维拒绝那种分析个人传播行为的原子式研究,代之以考察一个个体与其他人的网络和关系问题。

(4)如果一个传播学学者接受了研究整体的系统观念,那么因果关系的研究就不重要了。系统思维认为相互作用的关系是生命系统的本质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