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京大学611传播学综合知识之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S ·A ·斯托弗
【答案】S ·A ·斯托弗是美国的社会学家,在芝加哥大学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帕克是他的老师之
一。攻读博士之后又师从于世界上著名的统计学家皮尔逊和费希尔,接着在威斯康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统计学,促使社会学进一步转向定量的研究。1942年,斯托弗说服卡尔·霍夫兰进行有关士兵士气的研究项目; 在他生命中的最后14年,即从1946年一1960年,斯托弗是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社会关系实验室主任,在这段时期,他帮助哈佛社会学系获得了显赫的地位。
2. 群体动力学
【答案】群体动力学是指试图通过对群体现象的动态分析发现其‘般规律的理论。简要的说,群体动力学就是在群体中,只要有别人在场,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就同他单独一个人时有所不同,会受到其它人的影响。研究群体这种影响作用的理论,即群体动力学。最早在文献中使用群体动力学这一术语的,是其创始人库尔特·勒温。他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个性特征和场(指环境的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应用场理论研究群体、群体活动的过程、群体行为的动力,就叫群体动力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美国。
3. APP
【答案】APP 是指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是英文Applicanon 的简称。比较著名的APP 商店有App1e 的iTunes 商店,Android 的AndroidMarket ,诺基亚的Ovistore ,还有Blackberry 用户的B1ackBerryAppWorld ,以及微软的应用商城。开始APP 只是作为一种第三方应用的合作形式参与到互联网商业活动中去,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开放化,APP 作为一种萌生与iphone 的盈利模式开始被更多的互联网商业大亨看重,如淘宝开放平台、百度的百度应用平台都是APP 思想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可以积聚各种不同类型的网络受众,另一方面借助APP 平台获取流量。
4. 五W 模式(拉斯韦尔模式)
【答案】五W 模式是指哈罗德·拉斯韦尔于1948年在其《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的传播过程模式。这五个W 分别是英语中五个疑问代词的第一个字母,即:Who (谁)、Sayswhat (说了什么)、Inwhich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Towhom (向谁说)、Withwhateffect (有什么效果)。此模式被视为经典模式,人们称之为“拉斯韦尔模式”。五W 模式奠定传播学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对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可以进行独立的研究。但这一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方面它过
高估计了传播的效果; 另一方面它忽视了反馈要素。
二、简答题
5. 简述法兰克福学派的基本学说的构成。
【答案】法兰克福学派是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以批判的社会理论著称。由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M. 霍克海默、T.W. 阿多诺、H. 马尔库塞、J. 哈贝马斯等人的著作中。法兰克福学派的基本学说由以下批判所构成:
(1)对于实证主义(关于真实的、“实证的”事实可以从观察和试验中获得的信念)的批判,声称社会科学是一种虚假意识,它“在价值中立的骗人外衣的掩盖下认可现状”。
(2)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因为它没有完全摆脱实证主义,也因为它认为,“无产阶级将不可避免地引起革命,这场革命将消灭异化和统治”。
(3)对于社会的批判,因为它具有引导个体对其状况采取虚假接受的态度的非理性因素。批判学派试图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引入意识。
因此,批判的理论家的行为旨在导致一个没有人类剥削的理想社会。在这方面,他们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规范立场。
6. 简述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影响。
【答案】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为科学方法和哲学思想提供了一个极有威力的崭新观念。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如下:
(1)达尔文之前,几乎所有的思想家和科学家都是决定论者,认为自然现象是可以用普适定律加以精确的描述和预测的,在初始条件确定之后,在定律的作用下就必然会出现确定的结果。自然选择却不是一个确定性的定律,而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自然选择的产物是偶然的、无方向性的变异和必然的、适应性的选择的结果,是概率性的,无法做出绝对的预测。
(2)在达尔文之前,几乎所有的思想家和科学家也都是本质论者。他们认为各物种各有固定的、独特的本质,彼此之间存在着无法弥合的鸿沟。但是达尔文却强调个体的差异和这种差异的重要性。自然选择学说就是建立在这种“群体思维”的基础上的,它认为所有的生物群都是由独特的个体组成的群体,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群体的差异不具有本质的差异,只有统计的差异,群体的组成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
7. 简述态度研究的三个阶段。
【答案】传播学者麦奎尔总结了态度研究经历的3个时代:
(1)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态度测度时代。
20年代,人们进行了相当多的方法论方面的工作,以便测度态度,诸如由瑟斯顿和蔡夫,以及由利克特所进行的工作,但是,当时的学者没有研究态度变化的过程。
(2)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是第一个时代,重点在于态度变化。
这是卡尔·霍夫兰的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说服研究才在霍夫兰的领导下得以进行,研究的问题是评价军训题材电影对于士兵的说服性效果。然后,在1965-1985年期间,社会知觉研究将态度变化研究从中心舞台上推开了。
(3)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标志着第三代人重新燃起了对于态度和态度体系的兴趣,以麦奎尔为代表。
三、论述题
8. 麦圭尔的说服矩阵能否说明说服的成功率很低? 为什么?
【答案】(1)麦圭尔的说服矩阵不能说服的成功率很低
①麦圭尔提出的以信息处理理论为框架的传播/说服过程的输入输出矩阵该模式提出,态度的改变取决于5个输入要素(信源、讯息、接受者、渠道、语境),传播的效果包括12个输出阶段,分别是接触、注意、兴趣、理解、探索、信服、记忆、回忆(抽取)、决策、行为、强化、巩固。这个矩阵可以用来对照说服的效果以及各种影响因素。
②麦圭尔的这个模式把说服的过程看做是一个线性发展的整体,任何态度的改变都是一个接受者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理性”过程。这种把说服中态度的改变看成是一系列自变量综合作用的模式,提醒人们要把所有因素加在一起综合地考虑,因为有许多自变量会在不同的阶段起到相反的作用而导致效果相互抵消。
③这个多阶段线性模型还暗示:通过说服改变他人的态度乃至行为十分困难。不妨做一个简单而乐观的估计,每阶段的成功率有60,那么通过前6个阶段,最终的成功率也只有5}。显然,考虑到大众传播的实际接触率〔比如收视率)、理解率和接受率,其中的许多阶段远达不到60%的成功率,所以按照这个模式,说服的成功率非常微小—当然,对于广告而言,只要有极微小的效果,因为人口基数大,也会有巨大的收益。
(2)后来的研究者发现,说服的过程没有这么机械,有时会跳过某此阶段。而且人的决策过程也远非这个模式所描述的那么理性,认知不协调理论、被动学习理论和精细可能性模式,恰恰应证了这一点。
9. 论述库尔特·勒温的场论。
【答案】勒温的场论可从动力思想、整体思想、场论是与系统论相通的二个方面进行分析。
(1)动力思想
动力思想是场论的基本思想,也是勒温的心理学的基础。他早期曾利用无意义音节对联想进行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勒温认为单单用联想不能解释心理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他说:“某些心理的能量,亦即产生于意志或需求压力的心理紧张系统,才是心理事件发生的必需条件。”
心理紧张系统是勒温从概念的水平上对人的行为根源所进行的动力分析,其中紧张和需求是两个最基本的术语。在勒温的动力理论中,行为或心理活动的目标也具有一种力,勒温称之为引拒值。正的引拒值具有吸引力,负的引拒值具有排拒力,所以人的行为不单是由于内在需求和紧张的推动,而且还由十目标本身的吸引(或排拒)。需求的强度增加,与该需求有关的目标的引拒值也会增加,而引拒值的增加,又会反过来影响到需求的强度。因而在勒温的动力心理学思想中,人与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他的心理紧张系统便包括了这种人与环境的关系,包括了紧张与目标的相互作用。
(2)整体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