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866广播电视艺术理论之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考研内部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媒介协和作用
【答案】购并之后的各个分公司或者合并之后公司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合作互动能够创造加强的合并效果。疯狂的媒介购并和整合背后的驱动力量之一在于“协和作用”这个概念,这个概念认为购并之后的各个分公司或者合并之后公司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合作互动能够创造加强的合并效果。通过联合行政、营销、销售、购买,以及从事发行的员工,媒介集团通常能够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2. 发展传播学
【答案】发展传播学是在冷战背景下诞生的,发展传播学研究的是国家发展与传播之间的关系问题,其中心议题是大众传媒在国家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发展传播学将大众传播视为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有力的工具,认为媒介能有效率地传播关于现代性的信息,并且有助于将民主政治制度、实践及市场经济,传送到经济落后的传统国家去,如第二世界国家。它的基本观点有:媒介必须把国家的发展目标(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卜; 追求国家文化和信息的自主:支持国家的民主化进程。丹尼尔·勒纳、施拉姆、罗杰斯等都强调了传播在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而大众媒介特别是广播被看作是加速行为和结构变革的重要手段。在它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若干理论流派,主要有三种模式:主导模式(或称现代化模式)、依赖模式(或称依赖性批判模式)以及交互模式(或称参与性模式)。
3. 网络成瘾
【答案】网络成瘾,即网瘾。网瘾症又称上网成瘾综合征,其表征是长时间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控; 行为乖张并伴随视力下降、神经衰弱等身心病态; 在网欲得不到满足的时候精神空虚、心情暴躁甚至会有暴力倾向等。网瘾症有五种类型:色情成瘾、网络交际成瘾、信息超载成瘾、网络游戏成瘾和网络视听成瘾。同时,网瘾症也会带来多种心理危害,包括以虚拟代替现实的交往方式错位,长时间沉溺网络所形成的孤僻、冷漠、不合群、无责任感等人格和人性的异化,网上网下判若两人的多重人格和自我迷失,道德的失范和社会功能的退化,技术崇拜等。
4. 时务体
【答案】时务体是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报刊政治家继承王韬报刊政论的传统,在政论写作中不断突破框框进行革新,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报章文体。这种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政论最为典型,故被称为“时务文体”。又称“新文体’,、“报章体”,是一种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比较通俗浅显的文体。这种文体特征为:半文半白,平易畅达,语言丰富、笔调自由、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感情。
5. 宣传
【答案】宣传是指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
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宣传作为一个传播过程,共由七个环节组成:宣传者一一谁来宣传(who ); 被宣传者一一向谁作宣传(whom ; 宣传内容一一宣传什么(what ); 宣传场合一一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什么样的地方作宣传(where ); 宣传时机一一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时机作宣传(whew ; 宣传动机一一为什么要宣传、要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目的(why ); 宣传方法一一怎样宣传(how )o 上述七个环节,总称6W1H 。这七个环节也就是决定宣传效益的七个因素。
二、简答题
6. 简述传播学理论从被动受众(passiveaudience )到主动受众(activeaudience )的发展。
【答案】受众是指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在大众传播时代,最引人瞩目的是大众传播的受众。在大众传播中,受众与传媒构成了社会传播过程的两极,这两者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和冲突。
(1)19世纪下半叶,新的媒介技术被发明并得到推广,媒介观也随之涌现。工业化、城市化、资产阶级革命和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随着社会的变迁,产生了众多新的社会问题。这个阶段,学者们普遍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不可抗拒的强大威力,能够迅速改变人们的信念,甚至支配人们的行动。作为孤立、分散、原子似的大众,他们对媒介完全没有抵抗力,思想完全被媒介传播的思想支配。认为受众是完全被动地接受着大众媒介强加的思想。
(2)20世纪50年代,在拉扎斯菲尔德和霍夫兰的带领下,经验方法在传播学研究中被广泛使用。推翻了大众社会理论中完全被动的受众观。拉扎斯菲尔德在伊里县调查中发现选民并没有被大众传播的宣传所左右。有限效果论发现了一些制约传播效果的因素和条件,比如社会关系、群体背景、个性差异等。这个阶段把更多关注点放在了受众身上,把受众看成是处在众多社会联系中的有个性差异的个人,这种受众观不再是绝对被动的受众观。
(3)20世纪70年代,随着“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提出和进一步发展,对受众观有了很大的进步。该理论认为受众是为满足自我的某种“需要”来接触或“使用”大众传播媒介的,强调受众的能动性,否定了受众被动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开创了从受众角度来研究传播效果的先河,使传播学研究开始耳目一新。
由于新兴传播技术的发展,学者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们如何使用媒介(和如何被媒介使用)的假说。新的研究视角开始支持适中媒介效果的观点,包括传播科学、社会符号学理论和媒介素养等运动。适中效果认为,重要的媒介效果可以作为观众或读者的意愿的直接后果而长期存在。人们可以利用媒介达到特定目的,如利用媒介获取信息以及获得有意义的经验。
综上所述,从被动的受众观发展到主动的受众观伴随着传播学理论的整个发展,使传播学研究不断深入。
7. 简述受众的选择性过程。
【答案】人不可能全部接受所有作用于其自身的信息,只能是一种对象性的输入和能动性的选择相结合。在反映和接受过程中,受众对一切信息都需要进行自身过滤和筛选,也就是要进行选择。受众对信息的选择过程包括以下三个阶段: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1)选择性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