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西南科技大学804媒体管理基础之《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
● 摘要
班级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 1. 遐迩贯珍 【答案】《遐迩贯珍》是鸦片战争后英国传教士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个中文期刊。于1853年8月1日创刊,每月1日出版,发行于香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通商口岸。由当时设于香港、旨在向中国传授基督教义的马礼逊教育会出版,该会所办教会学校英华书院印刷。刊登宣传西力一科学文化知识的文章,也有少量阐发基督教义的文章; 时事新闻占相当篇幅,大多是报道太平天国运动和小刀会活动; 宣传广告开中文报刊登广告之先河。在新闻编辑上,它以新闻标题简明扼要来反映新闻内容,是中国近代报刊在新闻编辑业务上的一个飞跃。《遐迩贯珍》也是中国最早刊载新闻图片的中文报刊,有科普插图及为配合新闻报道而绘制的插图。 2. 信宿 【答案】在传播学中,信宿指的是传输信息的归宿,其作用是将复原(解码)的原始信号转换成相应的消息。信源、信宿和信道是信息传播的三大要素。信源是信息的发源地; 信道即传递信息带的通道,是信源和信宿之间联系的纽带。 3. 符号互动论 【答案】“符号互动论”(SymbolicInteractionlism )是美国芝加哥学派提出的,其开创者是米德。符号互动论认为,人类传播通过符号及其意义的交流而发生,人类之所以认识自我,形成群体,构成社会,都是违过符号交流意义而进行的。 符号互动论建立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之上,即个体基于对象对于他们所具有的意义,对对象采取行动,而这些意义产生于人们之间的社会互动,同时这些意义也通过个体的理解过程得到修正。由于行为具有符号意义,因此行为是社会科学的基本单位,行为是社会的,因为它由另一个个体来解释。 米德的符号互动论强调人际传播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罗杰斯指出:“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构成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概念体系……即后来被称为符号交互论的观点。” 4. 社会顺从理论 【答案】社会顺从理论是由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的。其主要观点是认为在如今的社会下,商业体制己经占据了主要,而在此体制下的传媒产品的制作将服从于商业利益,被灌注进商业的意识形态,即追求商业利益的公司支配了媒介,媒介反过来也支持公司。媒介中的广告和节目内容都体现了这一支持。 5. 转移法 【答案】转移法是指将某一令人尊敬事物的权威、认可和威信转移到另一事物卜,以使后者更可让人接
受。转移法通过联系过程起作用,但不同于“牵连犯罪”,而更像“牵连赏识”。传播者的目标是将某种观念、产品或事业与人们赞赏的东西联系起来。很多广告主要采用转移法技巧。
6. 利基受众
【答案】利基受众是指聚焦在某个特定的细分领域的受众,他们是范围更窄更确定的群体,有着特定的媒介需求,但是往往没有被很好的服务,各传媒企业在利基受众面前“有获取利益的基础”。
“利基”一词英文为Niche ,又称“生态位”、“资源位”,这个词起源于建筑学,最初的意思是“壁完”,即在墙上开凿出一个空间用于摆放雕像或者其他东西。到19世纪,“利基”一词被自然学家Grinnell 等人借用到生态学的研究中,用以表示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每个在生态系统中生存的物种都有自己的生态位,生态位是物种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基础,决定着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生存方式。在传媒研究领域,Dimmick , Rothenbuhler 和Albarran 等学者最早使用“利基”理论研究媒体竞争,关注某种媒体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里与环境及其它媒体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处的相对位置。
7. 公民新闻学
【答案】公民新闻学又称公共新闻学或社区新闻学,认为新闻记者应该改变他们在某些问题上的中立态度,以促进公共生活。其方法是促进人们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不仅仅是摆出问题和争议。最关键的事情是找出一种新闻构造方式,使之能够达到这个目标。
8. 调查研究法(surveyresearch )
【答案】调查研究法(surveyresearch )是对一部分人或特定“人口”样本(杂志订阅者、报纸读者、电视观众、一个社区或国家的人口)的研究。如果按照统计学原理进行调查,从样本中得出的概括结论可以推广到全体人口,并且具有相当程度的确定性和可信性。抽样调查法比对所有人口进行的普查花费少。
9. 恐惧诉求
【答案】恐惧诉求又称警钟效果,是指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是一种常见的说服方法。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敲警钟”具有双重功效:它对事物利害关系的强调可最大限度地唤起人们的注意,促成他们对特定传播内容的接触; 它所造成的紧迫感可促使人们迅速采取对应行动。但是由十“敲警钟”基本上是通过刺激人们的恐惧心来追求特定效果,会给对象带来一定的心理不适; 在引起恐惧的同时可能引起其他情绪,从而可能阻碍信息接受; 如果分寸把握不好,容易招致自发的防卫性反应,对传播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10.群体规范
【答案】群体规范是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指每个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已经确立的思想、评价和行为的标准。广义的群体规范包括社会制度、法律、纪律、道德、风俗和信仰等,都是一个社会里多数成员共有的行为模式。群体规范在不同的群体中产生的作用不同,利用正式群体中的压力与非正式群体中的内聚力可以产生相应的道德效应。
二、分析题
11.“偷菜”是互联网上非常火爆的一款游戏,也因为其对传播伦理和公民道德的挑战而有着众多争议。从2010年8月1日起实施的《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第四章第十六条明确规定:网络游戏经营单位应当根据网络游戏的内容、功能和适用人群,制定网络游戏用户指引和警示说明,并在网站和网络游戏的显著位置予以标明。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网络游戏不得含有诱发未成年人模仿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行为的内容,以及恐怖、残酷等妨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网络游戏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采取技术措施,禁止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的游戏或者游戏功能,限制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请从我国网络游戏管理与传播伦理道德角度谈对“偷菜”游戏的看法。
【答案】网络游戏为受众提供了放松、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