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级中学历史题库>高级中学历史(综合练习)题库

问题:

[单选] 刘向在《战国策续录》中说:战国时期,“国异政教,各国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上述材料意在说明当时()

A . A.没有天子,没有诸侯,只有游说权谋之徒得势
B . B.为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各诸侯国重视儒家和纵横家
C . C.孟子、荀子摒弃学术争端,联袂对抗游说权谋之徒
D . D.从现实的目的出发,各诸侯国重视纵横家,摒弃儒家学说

1921年的一份苏俄文件写道:“海军和红军中的不满情绪几乎同农民一样激烈,难以控制的不满情绪主要由从家乡农村传来的消息而郁积起来,家乡农村常常给他们捎来关于农村经济危机的坏消息。”后来这些不满情绪初步得以化解的办法之一是() 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推行农业集体化。 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实行余粮征集制。 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B.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C.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荀子提出“人之性恶”。 《春秋繁露》记载:“„„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体现了哪一思想()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君权神授”,强化君主专制。 C.“天人感应”,约束君主行为。 D.“春秋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 孟子指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荀子认为:“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人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这表明儒家主张() A.藏富于民。 B.勤俭节约。 C.忠孝为本。 D.国富民贫。 《汉书·地理志下》载:“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代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12人次,人数占52.38%。这说明() A.加强君权而分散相权。 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贤臣政治取代功臣政治。 D.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 刘向在《战国策续录》中说:战国时期,“国异政教,各国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上述材料意在说明当时()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本题暂无解析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