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普遍认为:“邓小平继承和借鉴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并同时发展和提升了这一思想。”邓小平“继承和借鉴”主要表现在() A.引进外资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B.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 C.引进固定的粮食税减轻农民负担。 D.实行对外开放,设立经济特区。
20世纪30年代,继十月革命之后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一轮“苏联热”,以苏联为主题的报刊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新一轮“苏联热”关注的重点可能是() A.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苏联革命成功的经验。 D.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
1921年的一份苏俄文件写道:“海军和红军中的不满情绪几乎同农民一样激烈,难以控制的不满情绪主要由从家乡农村传来的消息而郁积起来,家乡农村常常给他们捎来关于农村经济危机的坏消息。”后来这些不满情绪初步得以化解的办法之一是() 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推行农业集体化。 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实行余粮征集制。
刘向在《战国策续录》中说:战国时期,“国异政教,各国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上述材料意在说明当时() A.没有天子,没有诸侯,只有游说权谋之徒得势。 B.为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各诸侯国重视儒家和纵横家。 C.孟子、荀子摒弃学术争端,联袂对抗游说权谋之徒。 D.从现实的目的出发,各诸侯国重视纵横家,摒弃儒家学说。
“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该描述应符合()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春秋繁露》记载:“„„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体现了哪一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