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1001围绕,语文教育教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我国语文教育现代性追求的历史进程。

【答案】(1)中国社会的现代性为语文教育的现代性奠定了基础

自19世纪中叶前后,由于晚清王朝封闭的大门被西方列强打开,中国被强行纳入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格局之中,中国社会与文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分化,在政治、伦理道德、文化教育各个领域都表现出疏离传统的价值取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中国近代社会发生了转型,出现了现代性。这为我国教育的现代性奠定了基础。

(2)科举制度的废除有利于教育现代性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废除从根本上使我国教育现代性摆脱了封建制度的束缚,获得了自身解放的力量。这一历史性变革不仅是语文教育现代性产生及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且,也是语文教育现代性的“非地域化”的重要标志。

(3)语文教育现代性的进一步发展

近代以来语言文学的变革,特别是晚清以来的白话文运动推动了语文现代性发展,诸如文字的通俗化、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和内容的平民化,将有利于语文教育的现代性的发展。

(4)新文学运动为语文教育现代性发展提供了大量鲜明而具有多样化反对封建主义,争取个性自由发展思想主题的文本,加快了现代性的步伐。

2. 什么是教学过程? 你是怎样理解语文教学过程的?

【答案】(1)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依据学科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在教师指导下,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师生教与学的共同活动,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基本技能、发展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的复杂的、多方面统一的教育过程。

(2)对语文教学过程的理解

①语文教学过程的含义

语文教学过程,指语文教师在明确了语文教学目标,落实了语文教学内容之后,借助各种媒介,通过一连串的教学环节和各种教学方法,与学生一起,展开多向度的沟通和对话的过程。

②语文教学过程的层次

a. 第一层次

从学生进入小学开始到大学毕业,或受完一定阶段的学校教育为止,这一整个过程是一个总的教学过程,简称为第一教学过程。

b. 第二层次

一门课程从开始到结束,又是一个教学过程,简称为第二教学过程。

c. 第三层次

一门课程中的一章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简称为第二教学过程。

d. 第四层次

一个知识点(如一个公式、定理、定律或法则之类)或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称为第四教学过程。

e. 其他层次

第一,有必修课、选修课,综合课、探究课等不同课型的语文教学过程;

第二,有词语学习、阅读理解、写作训练、口语交际括动等不同内容的语文教学过程;

第三,有自读、讲授、欣赏、讨论、训练、巩固等不同方式的语文教学过程等。

二、论述题

3. 什么是语文课程资源? 试述语文课程资源的类型。

【答案】(1)语文课程资源的含义

语文课程资源是指语文课程编制及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直接性资源。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对语文课程资源这一概念的认识也在小断发展完善,打破了语文课程资源即语文教科书或教学设备的狭隘的课程资源观,课程资源的内涵与外延得以极大的拓展与丰富。

(2)语文课程资源的类型

①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

这是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划分的。

a. 素材性课程资源

素材性课程资源指能够直接成为语文课程及教学活动的素材甚至内容的那部分资源,如语文知识、技能、经验语文活动方式、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b. 条件性课程资源

条件性课程资源指直接决定语文教学活动的范围和水平的那部分资源,如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地点、媒介、设备和环境等。

②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这是按照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所作的划分。

a. 校内课程资源

学校范围内的课程资源即校内课程资源,如校园内的图书馆、教学设备、板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园文化节、校刊、校报、文学社及其他学生社团等,这些资源往往与语文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极好地丰富语文课程内容,活跃语文教学形式,甚至开发成为语文校本课程,均是重要的语文校内课程资源。

b. 校外课程资源

超出院校范围的课程资源即是校外课程资源,如各级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

厂、农村、企事业单位、社区,人文景区、资源景区等,可以说语文校外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师生要有敏锐的课程资源意识,善于发现有价值的语文课程资源。

③显性课程资源与隐性课程资源

这是按照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所作的划分。

a. 显性课程

显性课程资源指具有物质化形态并以显性的方式作用于课程和教学的那一类课程资源,如教科书、教学设备、图书馆等;

b. 隐性课程隐性课程资源指不具有物质化的可视形态并以隐性的方式作用于课程与教学的那一类课程资源,如校园文化、家庭氛围、教师人格、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

④其他资源类型

a. 按照组合的方式可分为“单纯资源”和“复合资源”;

b. 按照所起作用可分为“核心资源”和“边缘资源”;

e. 按照发展先后可分为“传统资源”和“现代资源”;

d. 按照载体可分为“生命载体资源”和“非生命载体资源”;

e. 按照性质分为“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按照使用频率可划分为“常用资源”和“次常用资源”; . 按照显现方式可分为“静态资源”和“动态资源”等。

4. 应试教育课程体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什么?

【答案】(1)应试教育课程体系的特征①课程目标:知识技能取向; ②课程内容:繁、难、偏、旧,且过于注重书本知识; ③课程结构:严重的“分科主义”倾向; ④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⑤课程评价:选拔取向:⑥课程管理:中央集权。

(2)新课程的价值追求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贯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灵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育民主

这意味着课程必须谋求所有适龄儿童平等享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这种课程既是平等的,又是高质量的。平等与高质量是内在统一、须臾不可分离的。

②国际理解

这意味着我国的课程体系必须追求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必须追求多样文化的教育价值观。具体表现在:

a. 通过课程教育公民尊重所属文化体系,使公民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b. 通过课程教育公民面对其他文化,能够尊重不同人、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尊严和差异,能够将自己的价价观和自己所属的文化体系相对化,发展尊重他人的能力和应对挑战的技能;

c. 通过课程教育公民在相互理解、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以完全平等的地位与他人、他民族、他文化展开持续而深入的交往,发展同他人进行交流、分享和合作的能力。

③回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