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975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之变态心理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广泛性发育障碍
【答案】广泛性发育障碍(PDD )的主要特点是在几个重要的发展领域中表现出严重的和广泛性的损害,如社会互动交往技能、沟通技能等的损害。在DSM-IV 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包括孤独症、Rett 综合征、儿童瓦解性精神障碍、阿斯伯格综合征(AS )、广泛性发育障碍未注明(PDD-NOS )。这些障碍通常在个体生命的最初几年就有所显现,可能伴随着一定程度的精神发育迟滞或生理障碍。
2. 品行障碍
【答案】品行障碍的核心特征行为是持续和重复的不顾他人权利、违反社会规则。常见行为有说谎、偷窃以及大发脾气。
大多数儿童在某个时候或者某些时候都会违反一些行为准则,需要注意诊断标准中的两点规定:持续反复发生和不符合相应年龄和发展阶段的通常行为。
有品行障碍的儿童和青少年经常是攻击性的,并对他人十分残酷。常见共病是物质滥用或者抑郁。
3. 期望
【答案】期望是一种认知,是关于未来会发生什么的预期。班杜拉强调期望对行为的影响,班杜拉认为有些行为不需要直接的体验,只是看到其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就能够习得。
(1)结果期望:个体对行为所带来的结果的期望;
(2)效能期望:个体对于自己完成某行为的可能性的预期。
班杜拉认为,在治疗恐怖症时,系统脱敏或者模仿学习的良好效果要归功于对个体的自我效能预期的改变。成功的治疗在于提高自我效能期望。
4. 心理障碍
【答案】心理障碍是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情绪、行为失常的统称,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精神病学从医学的角度研究各种障碍的发生、发展的原因及规律,并采用以医学手段为主的治疗理论观点和技术方法进行治疗;而变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是对不同障碍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并采用心理治疗的理论观点和技术方法进行干预。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分属于心理学和医学两个不同的科学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对许多相同的障碍进行研究,其结果相辅相成。
5. 双相心境障碍
【答案】(1)双相障碍的定义
双相障碍是一种既有躁狂发作又可能有抑郁发作的疾病。在典型的病例中,双相障碍病人会先出现躁狂发作,下一次发作可以表现其他形式。
(2)双相心境障碍的类型
在DSM 诊断系统中,双相障碍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①Ⅰ型双相型障碍
Ⅰ型双相障碍至少要有一次轻躁狂发作、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但无抑郁发作的历史。
②Ⅱ型双相型障碍
Ⅱ型双相障碍至少要有一次抑郁发作和至少一次轻躁狂发作,但从未有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 因此,Ⅰ型双相型障碍一定有躁狂发作,Ⅱ型双相型障碍一定无躁狂发作。
(3)双相心境障碍的诊断
只有躁狂发作、没有抑郁发作的情况在DSM 系统也被诊断为双相障碍。要诊断躁狂发作,其症状必须持续至少一周(或更短时间,只要达到必须住院的程度),并且已经严重地影响了病人的社会功能。而在CCMD 系统中,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均出现过的情况才可诊断为双相障碍。
6. 基因
【答案】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教养环境都会影响人的行为。遗传决定了一个人可能的发展范围,而环境则影响了这个人实际的发展可能性。遗传只是带来了“易感性”,而不是疾病本身。
一般采用家庭研究、双生子研究和领养研究来研究遗传对于心理障碍的影响,采用行为基因学中的关联分析法确定和特定心理障碍相关联的基因。
7. 归因
【答案】归因是指对已发生的事件进行解释的过程,归因理论也对认知模型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归因的维度包括:
(1)内归因和外归因
外部归因是指把事件发生的原因解释为来自外部;内部归因是指把事件发生的原因解释为来自内部。
(2)稳定归因于不稳定归因
稳定的归因是指事件发生的原因持续存在;不稳定的归因指的是事件发生的原因并不总是出现。
(3)整体性归因
整体性指的是失败在很多任务上都会发生;特定性指失败只在这一种任务上发生。
归因理论者感兴趣的是不同类型的心理障碍与特定的归因风格是否有关。因此,在认知治疗中,改变认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让来访者看到对同一事件不同解释的可能性。
8. 图式
【答案】图式是包含个体最基本信念和假设的认知结构,发展于早期的个人经验之中,影响着其他的信念、价值观和态度,并且影响当前信息加工过程。每个人有其特殊的系列图式,图式帮助人们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理解经验。图式有适应性的,也有非适应性的。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具有不同的失调的图式。在认知治疗中,评估和改变基本图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且因为图式在较早的个人经验中形成,所以图式的改变需要较长的时间。
二、简答题
9. 简述人本主义学派的基本观点。
【答案】(1)自我是一个统一的主体
人本主义学派的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对自我概念进行了最为系统的描述:
每一个体都存在于以个体为中心的经验世界,其中包括有I (主语的我)、me (宾语的我)或myself (我自己);
①个体最基本的奋斗目标是指向自我维持、自我提高和自我实现;
②个体根据他对环境的感知做出反应,与他的自我概念和看待世界的方式一致;
③自我对于可感知的危险会随后伴有防御——包括提高警觉、准备行动、启动自我防御机制; ④个体有指向健康或整体性的内在倾向;
在将自我概念作为一个整体的情况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调个性的重要性。
(2)对自我价值和个人成长的关注
人本主义强调自我价值以及人们选择指导自身的行为来达成有意义的完满的生活的过程。每个人应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评估发展自己的价值观,而不是盲目地接受其他人的价值观。寻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人们要知道什么对自己的发展是有益的。人们是否真的相信评价过程并做那些对他们有好处的事情取决于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有机体和自我。这两个因素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单位。
自我实现的决定因素是童年经历。当儿童开始了解自己,他们就自发地发展出对积极关注的需求。积极关注是指爱和赞赏,来自儿童生活中的重要人物,特别是父母。如果外在价值判断的条件具有严重的束缚性,剔除了有机体的大部分体验,将严重阻碍个体的自我实现。当外界的评价条件对一个人的行为越来越具有控制性时,则个体的行为和他的真实的自我之间就会产生裂痕。人会自动地通过对感觉的歪曲来掩盖这个裂痕,否认存在于自我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在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过程中,治疗者为来访者创造一个温暖的和被接受的环境,感受来访者所感受的世界,并提供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在这种环境中,来访者最终能够面对个体的完整的体验,此时自我和个体恢复一致,这样才能达到自我实现。
10.简述破坏性行为障碍。
【答案】(1)定义与关系:对立违抗障碍与品行障碍均涉及儿童和青少年所表现出的违反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问题,其核心为攻击性行为或者反社会行为。对立违抗障碍与品行障碍是紧